首页生活随笔日记大全
文章内容页

向远方

  • 作者:杨小春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5-02-10 15:54:45
  • 阅读0
  •   

      中学时代,父亲订阅了《人民文学》杂志,我每期必读、重点摘抄,虽难免“啃”不动、“嚼”不烂、难“消化”,但那是我最初的梦想和“远方”了。

      二十年任教语文,我让《人民文学》直接进课堂、上讲台。2003年在《泸州日报》《四川日报》《人民日报》“连响”“三大炮”,校长、师生“怂恿”我向《人民文学》投稿。

      我有自知之明,岂敢白日做梦?

      2008年调到县级机关后,我有幸担任县作协副主席和宝光诗社社长,今年加入了中华诗词学会和四川省作家协会。羡慕泸州张合、杨雪、白连春作品荣登《人民文学》“殿堂”,自己却没实力、胆量和机会叩开那扇遥不可及的“大门”,而“登高望远”似乎不像梦。

      几年前,《人民文学》等杂志社名家到我市的纳溪区采风,我应邀参加。有了大师的推波助澜,“那溪那山”秒变“网红”。我暗想:要是泸县也能迎来“远方的客人”,该多好!

      冬如春,暖心房,远方的客人到龙乡。

      2023年12月4日至6日,《人民文学》杂志社名家七人莅临泸县(另六人赴合江县)采风,由我向市文联提议的泸县作协“加演”的“文戏”有望登场。

      4日上午10时许,在县城郊外东南方向的玉蟾山景区代表性景点——蟾山极顶“金鳌峰”下的峭壁之上、黄庭坚醉书“玉蟾”处,即将结束“悬疑”解说的金牌解说员话锋一转——“精彩继续,各位大咖请移步”。顺着她手指的方向,名家们的目光聚焦到对面两块酷似蟾蜍蹲坐的巨石上。

      苍山苍松,青石青苔,疑似男女对歌声隐约飘来,但听得——

      !__ _ | | __ ___

      蜀南山水数泸川,

      | | _ __ | !___

      醉里依稀伴玉蟾。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名家们“众里寻他”之时,“对歌”暂停,映入眼帘的是一袭古装、仙气飘飘“古人”——胡绍举和汪曼秋两位全国优秀吟诵教师从“蟾石”后款款而出,惊艳了在场所有人。

      时间回放——

      3日下午,玉蟾山,唯一的一次彩排在紧张、纠结中秘密进行,我们一遍遍重复、一遍遍否定(古琴伴奏因故取消了)。“明天”的展示,寄托了我们太多的希望。9.16地震后闭园的玉蟾山景区尚未完全开放,依然有零星客到此一游。他们驻足静观,忽然尖叫、鼓掌,不断拍照,给予我们莫大的鼓励和自信。

      回到现场——

      初冬的早晨,蟾山幽幽,薄雾冥冥,等候近两个小时的胡汪二人终于首次完整演绎黄庭坚夜宿玉蟾山所写的一首七律。

      效果如何?

      情留玉蟾、声振云霄、韵入梦境,吟诵一气呵成,客人们纷纷大赞、互动交流,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的编辑朱强老师更是主动留下两位吟诵者的联系方式。

      蜀南山水数泸川,醉里依稀伴玉蟾。

      对月衔杯邀客座,挥毫泼墨揖诗仙。

      构思莫惧燃须苦,炼字何辞测韵艰。

      满卷珠玑皆可颂,嫦娥为此献婵娟。

      乖乖,这就是黄庭坚留给泸县的珍贵文化遗产——《游玉蟾邀泸府诸贤赏月共赋》!

      看看,应景写作也是生花妙笔“脱口秀”,我等只能望尘莫及、五体投地。单是“满卷珠玑皆可颂,嫦娥为此献婵娟”就深得“坡仙”“秘笈”,彰显“苏门学士”文风;而“构思莫惧燃须苦,炼字何辞测韵艰”是不是和“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且更具哲理?

      李白、苏轼之“月”世人皆知,黄庭坚的“月”又如何?

      “满山皆玉,无石不蟾。”玉蟾山、黄山谷,两座山、两大高峰,一次“原生态”的艺术尝试,让一首诗的“穿月”和链接如此“神来”。那心情,怎一个“爽”字了得!口占一绝,以示纪念:

      明珠映月耀川南,往事如烟越万山。

      我欲乘风舒广袖,嫦娥一笑献婵娟。

      半梦半醒之间,我的脑海浮现马玉涛演绎下《马儿啊你慢些走》的画面,耳畔响起撒尼族风格的混声合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的旋律,口里诵读被中国人民大学收藏的拙作《从这里启程》的片段。

      由于迎接省检,我不能身临其境并陪同名家前往龙脑桥、屈氏庄园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走看看,仅凭亲历者提供有限的照片和描述大致了解、推测、想象。天赐的机遇擦肩而过,大大的遗憾哪!所幸和朱强成了微信好友,算是一丝宽慰。

      贵客远去,满满回忆。6日晚上,我们在县城的一家小酒馆总结庆祝。回顾任务接受、创意排练、现场吟诵的点点滴滴,彼此感慨。纵然无法与山谷道人一众名流当年蟾山雅集相比,可我们不缺兴致、不差氛围、不输气势,小小的内心掀得起大大的浪涛,小小的酒杯盛得下烈烈的豪情,小小的房间飞得出火火的梦想。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因为付出,所以幸福。这幸福,饱含难以言说的煎熬与坚守,只是我们心甘情愿、爱如“初恋”。

      今年8月10日,知悉朱强泸县采风大作《龙桥自述》刊于《人民文学》,诚请赐予拜读。他二话没说,直接给了电子文档,我得以先睹为快。

      泸县龙桥人人赞,诗文歌吟千千万。让桥“自述”确属罕见,这不仅仅是第一人称独特的表达方式容易激发阅读兴趣,关键在于其平民视角、人间味道内核,妥妥的烟火气、杠杠的冲击力。如此这般摆一摆泸县龙桥的“龙门阵”,倒也“剑走偏锋”、“猛料够味”,可谓优哉游哉、善哉妙哉。初读已喜欢,再读更佩叹,我甚而至于将作者视为与龙对话、与龙共舞、与龙合一的“石刻师傅”了。

      10月8日,我代表县作协,从县委宣传部领走25本今年第8期《人民文学》杂志。沉甸甸的一捆,拎在手上、捆在自行车上,我都能感知其中的份量。

      下班回到家,迫不及待开包、去封、翻阅、细品、圈点、评论,无论是王久辛的《品质样貌依然震古烁今》,还是艾平的《泸县扑面而来》和南飞雁的《泸县在哪里》,抑或朱强的《龙桥自述》,本期“散文”栏目“泸州行”10篇大作实在“抓人”,我已经停不下了。

      远方的客人第一次到千年古县、中国龙乡看山看水,为国人娓娓讲述扬正气、接地气、透文气的泸县故事、泸州故事,每一篇都是用心、用情、用力之作,凸显《人民文学》“人民阅卷”的高光特质,不愧是文学惠民、不愧是人民的文学啊!

      这样的国刊、这样的“远方”,教我如何不歌唱——

      便道崎岖登顶慢,寒风渐暖过蟾关。

      情归此处涛声旧,梦断他乡醉意残。

      诵雅盈盈苔藓色,瓣香旦旦纸箴言。

      龙城宋韵龙桥趣,放眼诗书有洞天。

      香樟,飞鹰,流云,不信蟾山空对月,嫦娥寄梦献婵娟。泸县作家协会2024年“玉蟾之秋·朗读者”活动在玉蟾山拉开帷幕,谈不上“火树银花不夜天”,可真是“诗人兴会更无前”。新时代、好光景,目之所及,都是我们倾听土地、命运交响的春之歌、秋色赋。

      向远方,远方有绿树;向云端,云端舞霓裳。一群人,一本书,一段情,定格我们与《人民文学》挥之不去的一面之缘。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引领和泸州“一体两翼”发展号角集结下,有“中国龙文化之乡”底蕴铺垫,有农文旅联动“打卡”支撑,有百万泸县儿女接续努力,我们走在大路上,已然“追风赶月”“彩练当空”,终会春暖花开、秋收满眼。

    【审核人:站长】

        标题:向远方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uibi/shenghuomeiwen/233361.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