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日记大全
文章内容页

读书的快乐

  • 作者:匡红兰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5-04-09 20:48:07
  • 阅读0
  •   人生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快乐,在我过往的生活体验中,恒久不变的快乐是读书。

      这个爱好也许是从爱读书的父亲的基因里遗传下来的。书是清贫岁月中的精神绿洲。小时候家里十分清贫,农村活路也多,但不管是白天在田间地头挖红苕、割麦子,还是晚上围坐在老家院坝里扇着蒲扇歇凉时,在村小当教师的父亲总爱给我们四姊妹讲故事。印象最深的是讲《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小说,讲得眉飞色舞、兴高采烈,听得专心致志、津津有味。

      我读小学时,班费收起来仅能订阅很少几种书刊,稀稀拉拉地挂在教室后的“读书角”里。《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和《故事会》是我的最爱,每月只要新书到了,我第一个去借来看。拿到新书的那一刻,我的每一个细胞都兴奋雀跃,脚步都变得特别轻快。老师为了不耽误学习,一般放学才准学生借书。为了迫切满足对书的“饥渴”,我往往在放学回家路上看完才回家,为此没少挨大人骂,但当时看书的愉悦铭刻于心。书中大世界让我幼小的心灵充满好奇和渴望。

      读初中的年代手机还没出现,电视也很稀罕,文化生活匮乏,流行看“小人书”和武侠、言情小说,这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印记。

      “小人书”又叫“娃儿书”“连环画”,大部分是64开本,一页一图,图下配剧情介绍。我最早记住《封神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等名著,就是在“小人书”中了解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的,阅读省时又轻松有趣。

      当时称得上全民娱乐的,是读金庸、梁羽生、古龙等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几乎所有识字的少男少女乃至成年人都在读,就像今天每人一个手机娱乐消遣那么普遍。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世界和绝世武功,成为人们最热的话题和谈资,“忠诚”“道义”成为许多人判断世事和人情的标准。“侠客梦”成了那一代人最能引起共鸣的梦想。而琼瑶小说中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传统家庭的反抗,以及古典诗词营造的审美意象,也影响了很多人的爱情观。我和学校很多同学一样,都有过上课偷看或者在路灯下、甚至在被窝里打电筒看小说,被老师抓“现行”的尴尬事。

      除了读“小人书”和武侠、言情小说,我也喜欢读诗歌和人文历史经典,当时我的父亲和姐姐已经有了更多好书供我选择。只要有时间读书,我总是想推开作者心灵的那扇窗,沉浸在书中展现的情景中,在别人的悲剧里流着自己的泪,也在别人的精彩里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喜悦。还经常在早读课上摇头晃脑地诵读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泰戈尔《飞鸟集》……摘抄喜欢的诗句,夹着银杏叶的手抄本悄悄在密友间传阅分享,比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汪国真的《热爱生命》:‌“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进入泸州师范后,我没回家的周末几乎都是在学校图书馆度过的,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地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希腊神话、哲人语录、历史的烽烟,古今中外各种角色跌宕起伏的命运……想象与文字、虚构和现实重重叠叠,记得住的不多了。期间对我触动最大的书是《悲惨世界》,主人翁冉·阿让在法国政权更迭、战乱不断的背景下苦难的生活,在善良与罪恶之间的徘徊挣扎和自我救赎深深地感动了我,文中饱含的悲悯、坚韧、善良和宽容,也融入了我的灵魂。

      学生时代读书的美好,如溪流般清澈、触手可及,但“学生”的首要任务仍然是读功课书、考好成绩,争取跳出“农门”捧个“铁饭碗”,所以读课外书的时间并不多,能借阅的书也很有限。待成年以后步入社会,被时代洪流裹挟着,成家立业、扶老携幼,背负社会和家庭各种责任,年复一年的忙碌,难得有时间静心独处。像小时候那样纯粹的读书,成了一件很自我也很奢侈的事。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阅读、碎片化阅读深入现代人的生活,读传统纸质书的人越来越少了,甚至有人觉得读书是件迂酸的事。我曾经喜欢的书也尘封在书房,只偶尔利用手机上各种听书软件智能“读书”。我听过余秋雨讲《中国文化课》,也经常听《名家散文经典》《为你读诗》……安抚被必须的工作生活挤得满满的浮躁心灵。“生活不仅是眼前的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但听书以及手机碎片化阅读,如蜻蜓点水,虽能解一时之渴,却难以深层次地浸润心灵的土壤。还是安静而纯粹的阅读传统纸质书,更容易让人“心动”,可快、可慢,可勾划、可思考……是对浮躁心灵的一场救赎。

      时光匆匆,转眼浮生已过半。五十知天命之年,扛了多年的沉甸甸的工作接力棒移交给了年轻人,生活做减法,我终于有了较充裕的时间自由读书。

      这个年纪,已经不在意书中是否有“黄金屋”和“颜如玉”,读书是件非功利、非被迫,不矫情、不作秀的事。惟顺从我心,享受阅读本身的快乐,也享受阅读的环境氛围。我喜欢在整洁雅致的书房读书,也喜欢在花树错落的庭院读书,彻底放松自我,亲近自然,仰望天空,在阅读中穿越到字里行间营造的另一个世界,与书中有趣的灵魂交流思想和情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识人无数,往往却知己甚少。读书看似寂寞事,实则在浩瀚书海中与活在书中的灵魂交流,总会寻得知己二三。一本好书就是一颗不死的灵魂,它总会在某一时空与某一个人或一群人心灵相通。想想偌大一个世界、芸芸众生中,竟然有一个我,隔着遥远的时空,与素不相识的作者在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上产生强烈共鸣,真是让人惊喜又惊奇!那种如遇知音的愉悦感,就像禅宗传教时“心心相印”“拈花一笑”的感觉吧。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这单程的轨迹、狭窄的天地怎能囊括人类的经验和生命的意义呢?是书籍把跨越时空的那么多人的思想、经历汇聚在一起,给爱书的人送来一座精神的宝库。读书,就是将千年智者的思想化为己用,让生命的根系深扎于智慧的沃土,这是比追求长寿更现实、更划算的事。

      我很喜欢合江县江北中学图书馆的名字——“半书房”,一半读书,一半思考;一半做学,一半做人。好读书而不死读书,既从书中汲取古今中外智者的精神营养,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拓展胸怀,又不拘泥于书,在读书中立足现实世界观照自我,思考自己的人生,成就更好的自己。苏格拉底说,“未经审察的人生不值得度过”。人的一生不该只是随波逐流、盲目跟随,机械重复日常生活。

      读书让我跳出自我审察自我,于是我就成了两个“我”:一个“我”在社会上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也许执着于当下,把小事做得很认真,当时以为不得了的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显得微不足道;另一个“我”则仿佛飘荡在空中,冷静旁观浩浩千万年的历史,也看见“小我”在其间踽踽前行,这个审视的、悲悯的、思考着的我,平静而宽容地接纳尘世中的“小我”。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书。读书,不只是我年少清贫生活中的甜、年轻迷茫时的灯、中年繁忙生活中的慰藉,也会是我未来老年生活中的伴侣。

    人生后半程,从虚名浮利中抽身出来,在读书的快乐中,享受独处的充实和宁静。愿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半书房”,一半栖身烟火,一半遨游书海。

    【审核人:站长】

        标题:读书的快乐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uibi/shenghuomeiwen/24019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