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大手巾
这里所说的“大手巾”不是大号的洗面巾,也不是盖在枕头上的枕巾,也不是洗澡的浴巾,也不是陈永贵、阿宝包在头上的羊肚子手巾。
我在这里想介绍的是“这个名为‘大手巾’、实是一件在夏日里的衣着。”现在的年轻人以及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可能没见过,甚至没听说过。
20世纪70年代末,我首次去皖南无为县(如今的无为市)泉塘镇的农村,在那里我第一次看见一种特殊的“着装”:就是遥望在水田里除草、施肥、拉车水等劳作的男性农民们,头戴草帽,上身赤裸、下身好像都穿着“超短裙”。
后来经过详细了解,原来他们穿的“超短裙”,就是在赤裸全身的臀部围着一块白色或蓝色的棉织土平布。那块围在臀部保护重要部位的平布,当地人称之为“大手巾”。
此“大手巾”被使用,是因为在炎热的夏季,在水田里干活或在休闲时,围上这种“大手巾”,既能遮盖保护私密部位,又可更方便穿脱。所以当地成年男性农民普遍乐意接受。
当我初见此特殊“着装”的刹那,不由自主联想到小学课本里的插图:原始人的模样。水田里围着这种“大手巾”的农民与原始人不同的是头戴草帽;而原始人则是披头散发。披头散发的原始人,有的围着兽皮,我猜想可能是首领,有的围着草皮或树叶,可能是贫农、下中农。
人类从何时开始穿裤子的我不知道。我知道我的家乡——淮北一个偏僻的贫穷村庄,在新中国成立前,男性农民大热天可以赤膊上阵干农活,但是必须穿着长裤。当地人们严格遵循着“女不露皮、男不露脐”的习俗。即再热的天气,女人也是不能光膀子的。至于穿短裤,我清楚记得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才逐渐有穿短裤的习惯。
我的老家皖北农村在解放几年后,人们(男女)才有穿短裤的习惯。村民们把短裤叫作“裤头子”。还有人把三角短裤,即游泳裤称作“裤衩子”或“屁兜子、蛋兜子”等。城市里的人,把普遍穿着的短衬裤叫底裤或内裤等。
人们的穿戴着装,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人类开始有了穿衣的概念后,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的衣物不单是为了遮羞和保暖,而且是追求美观、舒适、方便。
现代的内裤、底裤、蕾丝短裤等,舒适透气美观;面料有全棉的、真丝的、绸缎的,不仅合体美观,而且丝滑、柔顺、舒适亲肤。
可以外穿的大裤衩、可以单穿的平脚短裤,也不乏美观大方。
如今,社会物资丰富,人们丰衣足食,就拿裤子来说,裤子的品种、品质花样百出,有正装裤、休闲裤;有紧身裤、宽松裤;有7分裤、8分裤,喇叭裤、脚踩裤,睡裤、保暖裤等等,不胜枚举……根据个人喜好随意挑选穿着。
02.毛 巾
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全家人共用一条洗脸手巾。手巾是一块家织的平布。就是用自家种的棉花,纺成棉纱,织成棉布。制作衣被剩下的布头用来作手巾。老人用来包钱的小块平布,叫“手巾头子”。
我在老家初次见到洋肚子手巾,是新中国刚刚成立时,乡政府设在我们村里,村里来了土改工作队,我看见乡政府干部和土改工作队员们,用的都是洋肚子手巾。
后来集镇上的供销合作社里,有了羊肚子手巾售卖。经济条件好些的村民开始买着使用。当时有的人家里买了一条羊肚子手巾,平时家里人不舍得使用,只给客人使用。供销合作社里不仅有洋肚子手巾卖,还有小小方方正正、薄薄柔软的、印花的、漂亮的手帕(手绢)卖。
后来的后来,毛巾(羊肚子手巾)才慢慢普及。
手巾是手巾,毛巾是毛巾。虽然都是日常洗漱用品,其用途相同,但是,手巾不能叫毛巾,因为其结构是平布,没有毛圈。毛巾可以叫手巾。
如今,生活富足,人们吃喝穿用的物品丰富多彩。就洗面巾、洗澡巾而言,它们有各色各样,供顾客选购的有正方形的,有长方形的;有薄的,有厚的;有印花的,有提花的;有全棉的,有混纺的;柔软、舒适,尽情选用。
现代气息扑面而来,现在人们的生活用品,讲究品牌、质量,追求舒适,紧跟时代步伐。
祖国的乡村现代气息也越来越浓:不仅庄稼茂盛、四季鲜花,而且小车遍布、居住高雅。乡村百姓的穿衣打扮,甚至饮食起居,几乎和城里人没有了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