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一号国庆节下午,我和一位朋友在喝茶聊天。突然接到她妹妹打来的电话。妹妹哭着说她女儿现在歇斯底里说不参加高考了,还割了手腕。我俩赶快赶到她妹妹家。妹妹头发凌乱,眼睛红肿,一副痛苦不堪、疲惫无力的模样。女孩则把自己反锁在房里。朋友跟女孩平时关系比较好,敲了很长时间门,说了很多软话,女孩把门打开,才把手臂给包扎了。她俩在房里谈话,我在客厅安抚妈妈。劝说女孩妈妈说,碰到这样的事情,一定要冷处理,千万不能说狠话。经过沟通,我叫朋友把女孩带回到她家里去。明天带女孩出去散散心,暂时不考虑高考的事情。
五月二号朋友把女孩带到池州玩。池州有几个好玩的地方,景色优美,也比较安静;而且她儿子在池州学院,大三正在备考研究生。在池州他们一起游玩了杏花村、平天湖、齐山等风景区,吃了当地特色美食。他儿子又带表妹到他们学校里面去看看大学生是如何生活的。大学校园干净雅洁,树木葱茏,繁花似锦,风景如画。大学生们积极快乐的生活、学习、锻炼场景深深感染了女孩。五号回来后,她情绪平和了很多。
随后我叫她妈妈去学校请一个星期假,让女孩在家里休息休息,给她一个思考空间,不管她干什么,妈妈都不要干涉啰嗦,每天把饭做好,把水果准备好,自己该干嘛就干嘛,不要过多打扰她。女孩在家待了两天跟妈妈说,如果对她没有过高要求,她考得再差爸爸妈妈都不怪她,她现在就上学去。她妈妈及时告诉我消息,我叫她私下跟老师沟通,她考差的数学授课教师不要管她,擅长的科目老师要多表扬她。
昨天我打电话给女孩妈妈,她说小孩情绪非常稳定,虽然仍然很少跟父母说话,但她已平稳地度过了最危险时期。各科复习也在稳步地进行。我就建议叫女孩把高中数学课本基础习题看一看做一做。鼓励她只要数学考80分左右,就可以上个本科。即使考不上本科,再复习考或上个大专又如何?只要孩子健康地活着,一切皆有希望。
由此想到2024年六月高考那天,我到学校的时候,办公室气氛肃穆沉重,教师们聚在一起谈论学校后面的某小区,一个男孩不想参加高考,但父母就是不答应,昨晚凌晨三点男孩儿纵身从自家窗户上跳下来,当场毙命。住在同小区的学校老师都去了现场,场面非常惨烈,父母哭得死去活来,一个劲说“儿子我们错了,我们答应不考了,请原谅,你睁开眼吧.....”我在这里不再赘述,你可以想像一下,中年的父母、年迈的四位老人是多么的绝望,多么的悲痛欲绝!如果当时他们退一步,采取一些柔软、智慧的策略,也不至于全家跌入深渊。每年这样悲惨地事情都会反复重演,试问出现这样的结果,谁之过?我个人认为家长、老师和社会都有责任,如果我们早点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是可以杜绝一些悲剧发生的。
首先是家长。孩子的出生给家庭带来极大的喜悦和憧憬,你们希望孩子健康快乐聪慧。你们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但很多父母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忽略培养孩子成长的好习惯、人生三观和看世界的眼界。大家都明白孩子的身心健康潜移默化中受父母影响。好孩子自带光芒,一点不用父母操心,但大多数孩子都是不自觉的。我有个表哥生活在肥东农村,他有两个孩子。女儿和儿子小时候也不好好学习。有一年暑假,他爸爸就带他们一道到田地里劳动。去花生地拔蒿草,早晚割青草喂牛,放鸭子等等农活,再累也要和父母一起早出晚归。这两孩子干了一个星期觉得好累,他们哭死哭活不干了。保证说回去好好学习。经过几年努力,女孩考上淮北师范大学,毕业后考上肥东教师编;男孩考到安师大,后考去华东财经大学研究生,现在上海一家央企当个高级会计师。
智慧的父母会时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不会给孩子压迫感,在孩子每次需要父母的时间,总是坚定地站在身边,给予TA力量和信心。我在网络上看到一封信,是一位父亲在高考前写给成绩较差的儿子,鼓励他正确对待高考。现分享给朋友们:”儿子,我要告诉你,考场很小,但世界很大,考试是个点,人生是条线,没有人因为考试赢得所有,也没有人因为考试输掉一生。其实文凭不过是一张火车票,重点的软卧,普通的硬卧,专科的硬座,民办的站票,车到站大家都要下车找工作,才发现老板不在乎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会干什么。孩子哪有什么一考定终身,人生才是大考场。你12年学习的收获和这一张考卷儿能否定的吗?努力了,拼搏了,剩下的就是拼命。因为流水线上的阅卷儿是你没有办法把握的。人生除了拼搏,还有运气。请相信,如果不尽人意,一定是上天另有安排。不管考好与考坏,爸爸妈妈都在等你开门吃饭!”你说有这样明智通达的父母孩子一生能差吗?
其次是教师。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其核心理念和经典表述跨越时空流传至今。伟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他认为教育需结合个体需求激发内在动力;第斯多惠强调通过情感激励挖掘潜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注重“因材施教”!这些名言警句跨越古今中外,共同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以人性为核心,通过启发、实践与情感联结,促进个体与社会共同发展。
但现阶段在中高考应试环境指挥棒指导下“惟成绩论”,教师被裹挟着前进,身不由己,尤其是在名校的教师,承担着父母、社会、学校的高期望,一刻也不敢懈怠。“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成绩都是努力奋斗的结果,也是压倒学生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我们教师在忙碌奔波中不要迷失了自我,在他人的期许和纷繁世事的重压下,我们需学会在困境中调整心态,不被外界的喧嚣与纷扰所左右,坚守自己的本心,守护好孩子们鲜活的生命!
再次是社会!我们现在的社会过于喧嚣浮躁,评价一件事情不是看过程,只注重结果和成绩。导致很多事情偏离正常轨道。高考结果出来后各种媒体大肆宣传各种各类高考状元,省级前五十,市级前三十名,县级前十名,学校前三名等等,而那些高考失败的学生备受煎熬,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前途一片黑暗,这不是一个多元社会包容的态度和人性自由的健康体现。
在这里我想对高考学子们满含深情地说:孩子,现在阳光正灿烂,是上苍赐予我们的礼物,就让我们微笑面对生活。你们的热情会在这似火的六月里挥洒得酣畅淋漓。自信,是智慧的凝聚;淡然,是成功的驿站。平心对待高考,你们是最棒的!请张开青春的臂膀,铺开青春的画卷,书写绚丽的人生!
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孩子们,加油!
最后用杜威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勉励我们所有成年人,鼓励自己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会做个合格学生、合格的父母、合格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