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人生感悟
文章内容页

吃喝之间人就老了

  • 作者:汪兰根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5-04-24 16:43:18
  • 阅读0
  •   小时候,国贫、家穷,吃一回肉回味三月。十六岁那年去外乡读高中,每星期到三姐家讨一罐咸菜,姐和姐夫油放的重,一罐咸菜被同学视为佳肴。十九岁去上海当兵是最有口福的四年,指导员指示炊事班每星期吃鱼不准重样,既便如此每餐也不过一荤二素,排队站在窗口前打一小碗。退伍后从政,乡政府食堂的伙食实在不敢恭维,时常下乡到百姓家打牙祭,乡民淳朴,拿出最好的食材招待,口福是享了人情欠了一大堆。后来条件改善了,每天能吃荤,却再也吃不出先前的味道。吃喝之间人就老了,退休后到城里帮女儿带孩子,每天最纠结的就是不知买什么菜好。菜市场的菜品琳琅满目,选哪一种都觉不合味口,不知是食材质量出了问题还是今人嘴变刁了。春节期间读到胡竹峰的《茶饭引》,一下有了食欲,套用一句广告词:吃嘛嘛香啦。

      一位白衫青年,闲逛菜市场,左手提尾鲜活的鲤鱼,右手篮里装满各色瓜果蔬菜。胡竹峰自称饮食男,我看他像神农,神龙尝百草出五谷、竹峰尝百味出文章。豇豆是棒、四季豆是刀、黄瓜是翠玉、茄子是紫袍将军、丝瓜是杭州女子、白菜是谦谦君子……在西安吃羊肉泡馍听见秦腔、在郑州吃烩面见到白头宫女、喝胡辣汤遇一敬衣男子骑棕红色骏马远远跑来……这哪是吃饭,分明是天马行空、胡思乱想,正是这胡思乱想饭菜一下有了味道。“挖花生,一条锄下去,不见星桥开锁,似闻雷鼓落铜丸。挖土豆,一条锄下去,古藤绕石翠欲牵,石果垂结纷如拳。挖红薯,一条锄下去,小小琼英舒嫩白,未饶深紫与轻红”,这也不是干农活,分明是从土里刨诗文,字字珠玑。看这样的文章能不让人胃口大开、食欲大振、吃嘛嘛香吗?

      我口无禁忌什么都吃,但浅尝辄止,尝不出至深味道,所以是俗物,竹峰却不同,酸、甜、苦、辣、鲜、膻、腥、麻、臭、涩、嫩、脆、淡都写得让人味蕾爆开、回味无穷,如观梅、吃枣,如尝胆、啃椒,如赴饕餮盛宴。这盛宴胜过年夜饭,这个年过的畅快。

      相较《饭书》我更喜欢《茶书》。看《茶书》仿佛看《封神榜》、看《天仙配》。在乡镇工作时,曾有段时间为了完成茶园建园指标,我们强硬地要求村民毁林地、毁庄稼改种茶叶,那时对茶的态度也不以为意,心目中只有推广新品种、开展技术培训、建茶厂等,看《茶书》才知晓茶叶原来是仙草,在胡竹峰眼里茶已羽化登仙。他说茶里有天地元气。这元气一般人不易察觉,只有馋茶的竹峰端起茶杯就能闻见。他如同一位仗剑天涯的茶客,到处喝茶,喝天南地北各色好茶,每次喝茶又能发现“人生与自然的情致。”在徽州竹林下喝黄山毛峰,“心绪飘然若仙,其中雅集之乐饮酌之美,竹林七贤或许不得比”;在紫金庵里喝碧螺春,“一时有我有罗汉,一时无我无罗汉,一时唯我唯罗汉”;在大巴山喝罗村茗眉,“一口口入喉,身体好像被月光照过,一时照见自我,一时五蕴皆空。也未必空,空茫里陡然一声高呼”;和友人在湖边喝大红袍竟然将茶汤当成海水,“漾啊漾,漾啊漾,味道虽不够足,气息却好”……这样的体验只有痴茶的竹峰才能感悟到。偏偏他又是信手捡来,“偶有所感,遇则记之。”他说他是“三分茶三分水三分闲心一分闲情”写下来的,这一分闲情可了不得,非等闲所能致。不苦读经史子集、不对茶走火入魔是绝对写不出的。读经史子集,文章有古气;对茶走火入魔,文章有仙气。

      胡竹峰来自茶乡,书里多次提到家乡的翠兰茶。我工作的乡镇就是翠兰茶的发源地之一。在姚河我也遇到过一位茶痴,十几岁学制茶,现在是岳西翠兰绿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当年胡锦涛主席送给俄罗斯总统梅德梅杰夫的国宾礼茶就是他亲手制作的。只是他的书没有胡竹峰读的多,一生痴茶却发现不了茶的情致。《茶经》云:“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茶解困提神,恰如书滋养灵魂。茶是自然的馈赠,书是智慧的结晶,竹峰馋茶同时馋书,精神修行到一定的境界最终达到人茶合一,连茶杯、茶具、茶渍都能入文章。看来真要懂茶还是要多读书,不然,茶就是一株草。

      吾乡有俗语:人活着就为嘴。或许有人反对,说活着是为尊严。尊严是脸面,脸面在嘴之后,命都没啦要脸面有何意义?历史上有宁肯饿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齐,有不吃嗟来之食的朱自清……不过,置尊严于生命之上者毕竟在少数,普通人活着的基本要义还是为了嘴。饥年想吃饱、丰年想吃好,何为好?众口难调。红军长征时啃皮带、彭德怀在狱中吃棉袄、地震时,困在废墟里的人靠自己的尿液活命……那些不是食物的物件特殊时期也能变成美食。说这些似乎与《茶饭引》扯远了。《茶饭引》写的是生活、是烟火,是物质丰裕后的精神滋养,这样说来探讨人到底该为嘴还是脸面活着似乎多少也有些联系。

      一生吃吃喝喝,吃喝之间人就老了。退休前曾为自己规划过各种退休生活,游山玩水、种草养花、上老年大学……不曾想尚未退休就加入“老漂一族”,整日和锅碗油渍打交道、和呀呀学语的外孙女打交道,虽无奈、虽不甘,毕竟有天伦之乐相慰藉,活得倒也通透。在小区、公园遛娃和“老漂族”闲聊,有埋怨子女的、有怪罪政策的、有哀叹命运的,我付之一笑,“上为下,就那么回事。”这话不是我说的。母亲一生生育九胎,成活七位,她不仅将我们拉扯成人,七十岁、八十岁还帮我们带伢、帮孙子带伢。村人夸她伟大,她淡淡一笑,“能动的时候,帮点是点,上为下,就那么回事。”怎样一回事?在母亲眼里帮衬儿女是天经地义的事。竹峰先生说茶精神者,兼济天下、独善其身也。母亲一生种茶、制茶、卖茶、喝茶,是否得了茶的元气?如果把母亲比作一株茶,母亲是一株苦丁茶,有禅味。竹峰先生喝苦丁茶“病气、燥气与不安消退了,喝到心平气和,喝出幽幽境地。”我也是。

      今年冬天不冷,暖阳高照,温暖如春,吃过午饭,老伴哼着摇篮曲哄外孙女睡觉,我洗涤手头的油污,泡一杯家乡的翠兰茶坐在阳台上看《茶饭引》。摇篮曲里,茶香氤氲,一杯茶、一本书,是退休后最温柔的陪伴。

    【审核人:雨祺】

        标题:吃喝之间人就老了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zheli/renshengganwu/241560.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未达未达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10
      • 获得积分:256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112.49.223.*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