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人生感悟
文章内容页

正阳宫下——仙踪道影与人生感悟

  • 作者:张中校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5-05-17 18:54:59
  • 阅读0
  •   老家正阳,因出了正阳帝君而得名。正阳帝君,即八仙之一的汉钟离,又名钟离权。后人在其出生与修道之处修建了正阳宫,被尊为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传说钟离权本为东汉将军,因战事失利,无心仕途,遂遁入山林修道,终成正果,获封正阳帝君或正阳真人。

      据《陕西通志》记载:“咸阳人,生而奇异,美髯清目,身长八尺余,弃世事于正阳洞修炼。”正阳洞背依毕郢塬,面临兰池宫,洞内幽深静谧,洞外景色宜人,曾是咸阳昔日“八景十胜”之一。如今留存的百神洞,洞内部分古建筑和神像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仍保留着往昔风貌。洞内壁画描绘的神仙故事与道教符文图案,散发着浓厚的道教文化气息。

      我曾数次前往家乡的百神洞,心中总妄想着能得仙人指点或神助。自觉身为正阳人,理应受到神仙庇护。每次踏入正阳宫,我都会先向钟离权行礼,再拜吕洞宾和刘海蟾。作为凡人,所求不过平安与财富。我渴望如汉钟离般洒脱随性,似吕洞宾般超凡脱俗,像刘海蟾般招财进宝。虽知这些念头有些虚妄,但我始终相信虔诚的力量,正如“得道真仙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所表达的那般。

      八仙代表着世间众生的“男女老少,富贵贫贱”。汉钟离代表“贫”,隐喻“超脱物质束缚”,象征着“自在逍遥”的人生态度以及“甘于贫穷的作为”。然而,我的童年伙伴和少年同学并不理解“道”的真谛,竟以“贫”为傲。上小学时,大家以在入学登记中写“贫农”为荣,若家庭成分是中农或富农,便可能遭到师生排挤和打压,甚至面临推迟入学的境遇。那时,我们心中对“贫”有着独特的理解与情感,视贫穷为一种珍贵的荣誉。

      小学时,我热衷于写作文。能借此证明自己出身贫农家庭,倍感光荣。每当老师布置作文提及家庭背景,我们总会满怀热情地描述家中的贫困。在我眼中,贫农是勤劳、质朴与坚韧的象征。家中没有过多家具,也无崭新衣裳,但有父母在田间辛勤劳作的身影,有父亲行医时的专注姿态,有一家人围坐吃粗茶淡饭却充满温暖的画面。我乐于在作文中描写父母如何在烈日下弯腰收割庄稼、如何在寒风中浇灌冬小麦,觉得这些十分值得炫耀。

      在学校,我以贫为傲。学校组织劳动,我总是一马当先。除草、搬砖、打扫卫生、捡麦穗,这些在他人看来或许辛苦的活儿,我却干得兴致勃勃。我认为,能吃苦是贫困赋予我的力量,穿着补丁的衣服、脚蹬妈妈纳的布鞋,有一种别样的优越感。

      我的初中时光是在正阳宫南侧的咸阳市第十二中学度过的。那时的我和小学时一样不爱学习,每天都装模作样地和哥哥背着书包、带着母亲用大药瓶腌制的萝卜丝和刚出锅的锅盔,沿着咸阳至铜川的铁路上下学。中学时光充满快乐,我常与几个同学偷偷溜出校园,到渭河里游泳,去河滩里摸鱼,还会到农家地里顺一些西瓜和苹果。

      那时的我不知何为苦,甚至乐于吃苦。每天路途遥远,冬天寒风刺骨,夏天烈日炎炎,但我依旧快乐。那个年代,没有辅导书,没有课外补习班,也不要求死啃书本、大量做习题。只是后来我才明白其中的利弊,入伍后日夜备战考上军校时,才领悟“倘若少时懒读书,年长方知事皆输”的道理。中年因职业需要通过成人高考到四川大学求学时,更深刻体会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内涵。

      爷爷在我们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擅长讲评书,闯荡江湖。他名字中有一个“禛”字,举手投足间仿佛也有正阳真人汉钟离般的洒脱、豁达与豪迈。在我眼中,爷爷就像汉钟离下凡,潇洒自在,浑身都是故事。小时候,爷爷在家里说一不二,尽显长者风范。爷爷为人仗义,十分注重家族观念。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爷爷的弟媳病逝,为帮弟弟养育三男一女,爷爷一直未婚,与弟弟也就是我的二爷爷共同生活了三十多年才分家。爷爷视侄子侄女如同己出,和二爷爷一同挑起家庭重担。尽管生活清苦,但爷爷笑声爽朗。他的乐观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张家人前行的道路。

      在爷爷身上,总能看到汉钟离的影子。他洒脱随性,不拘小节,让三家人住在一起也能从容自在;他豁达乐观,面对生活的困难挫折,总能从容应对。在我们晚辈眼中,爷爷似乎没有焦虑与迷茫,颇有汉钟离那种穿着随意,手持芭蕉扇,指点人生的仙风道骨。

      二〇〇三年,妻子以西安市区县人大代表的身份,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到成都工作,我们住在青城山下。青城山乃道教名山,是道教发源地之一,山中的五祖殿供奉着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帝君钟离权、纯阳帝君吕洞宾、纯佑帝君刘海蟾和辅极帝君王重阳。在蜀地,我很自然地将这道教发源地与老家的正阳宫联系起来。

      在青城山生活已有二十多年,我如同在老家正阳宫下一般,依旧喜欢去拜会神仙汉钟离,喜欢在青城山幽静的山谷中冥想。或许,代表“贫”的汉钟离,并非单纯倡导“甘于贫穷”,而是借其外在形象,警示世人莫被物质表象所困。他所代表的,应是“虽处陋巷,不改其乐”的精神,其核心是道家“清静无为”的哲学观,引导我们养成“重精神轻物质”的生活理念。

    【审核人:雨祺】

        标题:正阳宫下——仙踪道影与人生感悟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zheli/renshengganwu/24340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