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田园散文
文章内容页

水墨与烽火交织的皖南秘地

  • 作者:孙仁寿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5-05-13 17:23:16
  • 阅读0
  •   曾以为,我早已读懂了黟县的模样。那些年无数次徘徊在西递的青石巷陌,触摸宏村月沼的粼粼波光,自以为这片土地的每一寸温柔,都已化作心底的水墨长卷。直到这个初夏,应《同步悦读》之邀,我与老伴踏上了一段未知的旅程,才惊觉在层峦叠嶂的褶皱里,竟藏着一方未被揭开的秘境——柯村。

      我和老伴从江南马鞍山高铁站出发,踏上前往黟县的高铁。车窗外,成片的水田与错落有致的村落如流动的画卷般掠过,初夏的风裹挟着湿润的水汽从半开的车窗钻进来,轻轻拂过脸颊,带来丝丝清凉。抵达黟县后,朋友派车将我们拉进大山里。车子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爬行,两侧是高耸入云的青山,茂密的树林遮天蔽日,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在路面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山间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更添几分静谧。一小时的车程,在这曲折的山路上显得格外漫长,却也让我们对即将抵达的柯村愈发期待。

      夏花初绽时,皖南的绿意开始肆意生长。当车子转过最后一道弯,柯村终于出现在眼前。我仿佛循着山路蜿蜒的轨迹,穿过云遮雾绕的山峦,叩开了一处世外桃源的门扉。这片深藏于黟县西北部的秘境,像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将水墨江南的灵秀与红色热土的赤诚,悄然铺展在我的眼前。

      五月的晨光,是被山野间此起彼伏的蛙鸣唤醒的。推开通往露台的木门,薄雾如未干的墨迹,在连绵的山脊上晕染出朦胧的轮廓。那些曾以金色浪潮席卷天地的油菜花,此刻已褪去张扬的华裳,将饱满的菜籽荚举向天空。我和老伴携手漫步田野,指尖轻抚沉甸甸的菜籽枝,细密的绒毛拂过指腹,仿佛触到了时光沉淀的质感。风掠过耳畔,沙沙声里裹挟着青涩的油香,混合着青草与泥土的芬芳,酿成了独属于皖南初夏的清甜。恍惚间,上个月的金黄灿烂,早已化作孕育希望的温柔。

      沿着青石板路前行,粉墙黛瓦的民居渐次浮现。马头墙错落有致,如振翅欲飞的白鹤;白墙历经岁月冲刷,泛着柔和的米黄,与黛瓦的深灰相映成趣。屋角垂下的藤蔓,在斑驳的墙面上勾勒出自然的笔触,偶有凌霄花探出猩红的脑袋,为素净的画面添上一抹亮色。溪水石云河与清溪河的交汇处潺潺而来,在村中蜿蜒成网,倒映着粉墙、绿树与流云。临河的窗棂半开着,几位阿婆正坐在竹椅上浣衣,棒槌敲打声与谈笑声交织,惊起一群红鲤,在水面荡开层层涟漪。我忍不住掏出手机,将这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定格下来。原来真正的诗意,不在画中,而在人间烟火的褶皱里。

      柯村的美,是浸润在骨子里的诗意。我踩着潮湿的石板路,檐角滴落的露珠恰好落在肩头,在青石板上敲出清脆的平仄;路过门前,晾晒的笋干、梅干菜与那晶亮的火腿散发着田园诗般的香气。这里的每一处景致,都似从古人的画中走出——粉墙是宣纸,黛瓦是墨痕,流水是留白,就连偶尔掠过的白鹭,也成了点睛的飞白。空气中浮动的,不只是湿润的水汽,更是千年文脉氤氲出的墨香。

      然而,拨开这层水墨氤氲,柯村的底色是炽热的红。这片山高林密的土地,曾是革命斗争的前沿阵地。石云河与清溪河在此交汇,形成天然的屏障;蜿蜒的山道,成为隐蔽的交通线。1934年,方志敏、粟裕等革命先辈在此发动柯村暴动,点燃了皖南土地革命的烽火。站在村口,望着眼前的山水,我不禁想象,当年的战士们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为理想与信仰而拼搏。

      走进柯氏宗祠,斑驳的梁柱间仿佛仍回荡着激昂的誓言。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建筑,在暴动期间成为指挥部,如今已化作“柯村暴动纪念馆”。我轻轻推开厚重的木门,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展柜里锈迹斑斑的长矛、褪色的红旗、带着弹孔的苏维埃徽章,无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墙上的老照片里,战士们眼神坚毅,身后是欢呼的群众;泛黄的文件上,工整的字迹记录着土地分配、税收制度等重要决策。最令人震撼的,是一面手绘的地图,密密麻麻的标记勾勒出当年的战略布局,每一处红圈都曾燃烧过革命的烈火。我驻足良久,试图从这些文物中拼凑出那段热血沸腾的历史。

      循着石板路拐进小巷,方志敏办公旧址静静伫立。这是一座典型的徽派民居,雕花门楣已被岁月磨去棱角,门扉却依然散发着古朴的桐油香。堂屋里,一张八仙桌、几条长凳,陈设简单得近乎寒酸。走进卧室,木床上铺着褪色的蓝布床单,墙角立着的竹箱,便是方志敏存放衣物的地方。墙上挂着的斗笠,边缘已磨得毛糙,据村里老人说,这是方志敏躲避敌人追捕时常用的伪装。窗台上摆放的搪瓷杯,杯身上的字样虽已模糊,却依然闪着信仰的光芒。我伸手轻轻抚摸着这些物件,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方志敏在此生活与工作的气息。

      站在旧居的天井里,阳光透过方形的天空洒落,恍惚间,仿佛看见方志敏伏案疾书的身影。他在这里分析敌情、制定战略,将“紧握欃枪,任他风暴”的信念,化作燎原星火。窗外的老桂花树沙沙作响,像是在应和着那段峥嵘岁月里的呐喊与誓言。老伴站在我身旁,轻声说道:“如今的幸福生活,都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啊。”我点点头,内心满是感动与敬意。

      柯村的红色记忆,不仅镌刻在建筑与文物中,更流淌在村民的血脉里。祠堂前的空地上,总有老人围坐闲谈,讲述着祖辈们的故事。我们凑上前去,听他们说,当年暴动时,全村老少齐上阵,妇女为战士纳鞋底、送饭食,孩童站岗放哨、传递情报;敌人围剿时,村民们将红军伤员藏在山洞里,用草药救治,用生命守护。这些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比任何史诗都动人。

      如今的柯村,在红色历史的熏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满足游客的需求,该村系统发掘了传统的徽州名食,遴选出八大名菜,俗称“柯村八大碗”。游人们在这里徜徉古街,品尝着美味的“柯村八大碗”,体验着先辈出生入死的革命精神,尽情享受着先烈们为后人披荆斩棘带来的幸福生活。柯村还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和“黑色”家珍、“金色”花海、“绿色”生态资源,确立了打造“红色旅游+食养旅居度假示范区”建设目标,逐步形成红色旅游引领,特色农业为主体,商贸繁荣的产业新格局。

      我和老伴沿着青石板路漫步,既能遇见背着画架写生的文艺青年,也能看见直播带货的新农人。村头的“柯村八大碗”餐馆里,飘出腊肉炖笋、石耳炖土鸡的香气,食客们围坐一堂,品尝着传承百年的徽州味道。我们也找了个空位坐下,大快朵颐,感受着这地道的美食带来的满足。村史馆里,VR技术重现了柯村暴动的场景,戴上设备,仿佛穿越回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田野间,新修的步道串联起金色的稻田与绿色的茶园,游客们骑着单车,穿梭在如画的风景中。

      离别的时候,我又站在村口的古樟树下。风掠过树梢,卷起几片新绿,远处的粉墙黛瓦与猎猎飘扬的红旗相映成趣。柯村像一幅永不褪色的画,一半是水墨江南的婉约,一半是红色岁月的炽热。我忽然明白,原来我们自以为熟悉的风景里,永远藏着未被发现的传奇;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故事,终会在某个清晨,化作枝头的鸟鸣,轻轻叩响人们的心门。当车子再次启动,后视镜里的柯村渐渐模糊,而我知道,它早已在我心底,生长成了一片永恒的春天。

    【审核人:雨祺】
        上一篇:五月风物诗
        下一篇:傍晚的乡村

        标题:水墨与烽火交织的皖南秘地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anwen/tianyuan/24304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太子太子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5
      • 获得积分:108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112.49.165.*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