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岁月,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也许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个人来说却实属不易,很幸运老妈成为其中的一员。这两年,随着老妈年事渐高,老人家的记性越来越差,常常连刚吃过的饭也转眼即忘,对于我们七姊妹更是经常张冠李戴,而之前她那长达一个世纪的人和事却记忆犹新,且会反反复复地说给我们听。每当这时,我都会开玩笑地说,您老又开始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了。
——妈妈的新衣服
妈妈常说,小时候因为外公开铁匠铺,家境较好,逢年过节外婆都会给她做一套新衣服,妈妈舍不得穿,那时家家都穷,平日里小姐妹串亲访友都来借妈妈的新衣服撑面子,妈妈也非常乐意把新衣服借给大家。妈妈说,一年到头她穿新衣服的次数还没有邻家姐妹们多。
——妈妈的求学之路
上世纪初,重男轻女严重,妈妈姊妹四人,上面的三个姐姐没有上过学,妈妈到了上学的年纪,天天闹着要去上学,外婆外公开始不同意,觉得女孩子上学没有用。妈妈说,你们不让我上学,以后我就天天吃了玩,玩了吃,啥都不做,你们又没有儿子,看以后老了谁来养活你们,就这样闹了一段时间,外公看妈妈真心想学习,最终把妈妈送进了学堂。妈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天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复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为了早点为父母减轻负担,妈妈后来放弃了继续深造读大学的机会,被学校推荐,免费上了徐州女子师范。参加工作后,妈妈兑现了承诺,把年迈的父母接到身边,对二老孝敬有加,把好吃的,好喝的都留给二老享用,最后二老的养老送终都是自己一手操办的,没有让三个姐姐花一分钱。妈妈的言传身教,给我们树立了好榜样,现在我们七兄妹及孙辈们孝敬妈妈,尊重老人,传承好家风。
——妈妈名字的由来
妈妈的原名叫旷敬凤,后改为:旷瑞生。妈妈说,这个名字是自己的小学老师帮改的。妈妈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老师都很喜欢她。一天,一位年过八旬的女老师对她说,我给你改个名字吧?叫瑞生。瑞为吉祥之意,有祥瑞之兆,你没有兄弟,这个名字很能彰显男孩子的阳刚之气,将来一定会大有作为。妈妈很喜欢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一件新棉袄
大姐的一位要好的初中女同学,从小就没了母亲,老妈说她最心疼没娘的孩子。有一年妈妈给大姐做了一件新棉袄,恰巧大姐的这位好朋友来家里玩,妈妈看到她穿着单薄,想到没妈的孩子可怜,于是妈妈把刚做好的新棉袄悄悄地藏了起来,后又凑足了布票和钱,到布店买了同样花色的布料,给她也做了件一模一样的新棉袄,让她俩一起穿,善良的妈妈真是用心良苦。现在这位好友还一直记着妈妈曾经对她的关爱,逢年过节都会看望妈妈,今年春节还买了一件昂贵的羊绒外套送给老妈。
——妈妈捡到了一叠钱
有天早上,妈妈去学校上班,刚走到校门口,发现地上有一叠钱,妈妈看了看四周无人,于是大声喊:谁的钱掉了?谁的钱掉了?这时从传达室跑出的看门老人说,旷老师不要再喊了,是我不小心把钱掉在了这里。妈妈说,你说是你的,给你,反正不是我的,不是自己的钱不能拿。
——一块红芋干子的诱惑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农田里的庄稼几乎绝收,闹饥荒严重。六零年,妈妈所在的学校已经没有学生去上课了,为了能让同学重返课堂,妈妈挨家挨户动员学生上课,并从家里不多的口粮中,拿出一些红芋干子。妈妈见到她的学生,从袋子里拿出一块红芋干,说如果你去上课,我就奖励你一块红芋干。就这样,一块红芋干子的诱惑,驱使那些处在饥饿中的学生一个个走进了教室。妈妈说,她班是当年全校唯一开课的班级。
——妈妈爱背《木兰辞》《百家姓》和《三字经》
《木兰辞》《百家姓》和《三字经》,这些都是妈妈上小学时的课文,虽然已过去了近百年,到现在她还能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尤其《木兰辞》是老妈的最爱,现在几乎每天都要背诵几遍。每当轮到我值班照顾老妈,她老人家不光自己背,还要求我也要和她一起背诵;假如我说不会背,老妈会说我一字一句地教你背;我要说会背,这时老妈会说,你背我听,想躲都躲不掉,天天如此。若家里来了亲戚或朋友,老妈会转弯抹角地背诵《木兰辞》给人家听。那日,我陪老妈在小区散步,几个老邻居打趣,又让老妈背《木兰辞》给他们听,他们早已了解老妈的这一爱好,教师出身的妈妈没有一点怯意而爽快地答应了,哈,正和她意。《木兰辞》是一首长篇叙事民歌,全文392字,也是一篇乐府诗,我从小到大虽然听了N遍,还是记不牢,而百岁老妈一口气背了下来,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老妈更是开心不已。
——外公是个打铁匠
妈妈常夸外公打铁的手艺好,四里八乡无人能比,名气很大,宿县城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用过外公打的菜刀、锅铲及其它工具。记得自己出嫁前,家里还在用外公打的菜刀、剪刀,它们秀气、轻巧又锋利。其实打铁不光是技术活,更是一项繁重的体力活。妈妈说,从小看到父亲每天抡起大锤趁热打铁,十八根肋骨都在颤动,火星四溅,浑身上下的衣服都像筛子网眼似的,那是打铁迸出火花烧的洞,不是一般的辛苦。妈妈说,以前有句老话,“开过药店打过铁,什么生意都不热”。铁器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劳动工具,外公的铁匠铺生意红火,收了三个徒弟,外公对每个徒弟都像自己的儿子一样。每当晚上收工时,外公会从放钱的铁盒里拿出几十文钱给徒儿们,让他们打酒买肉加加餐。妈妈自豪地说,每到逢年过节,周边的一些铁匠都会给外公送礼,他们敬重外公,把外公当作他们行业的老大。老妈说,家里堂屋案台上的几个糕点大盒子,总是装有满满的好吃的果子。外婆经常会拿些果子给左邻右舍的孩子们吃。外婆说:给人吃传名,自己吃填坑。多么朴实而又善良的老人啊。外婆虽不是大家闺秀,也不认字,但外婆把家打理得整齐干净,针线刺绣样样精通。外公打铁,外婆管家,日子过得踏实而丰足。
——妈妈养成了晚上不吃饭的习惯
从前生活困难,家里子女多,妈妈为了让孩子们多吃些,自己晚上从来不吃饭,把她的那一份省下来给我们。小哥到现在都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家里做面条,每次妈妈都是光喝面汤,问妈妈怎么不吃面条,妈妈回答喜欢喝面汤,自己小不懂事,其实妈妈是舍不得吃。妈说大人不吃没关系,小孩又长骨头又长肉,不能不吃,天长日久妈妈养成了不吃晚饭的习惯。
——妈妈的手抄本
妈妈喜欢读书看报纸,学校给她订的老年报,每期必读,看到报上的生活小常识、健康保健知识就抄下来,我们七姊妹人手一份。一些小毛病妈妈会对号入座让我们照着去做,既省去了看医生,又避免了吃药,物理疗法效果佳。
——妈妈的铁杆闺蜜
张姨是妈妈几十年的好姐妹,好同事。张姨今年85岁,小妈妈15岁,每过一段时间张姨都会提着自己心爱的零食或自认为的宝贝礼物送给她的贴心大姐。张姨从小没有母亲,继母对她很不好,刚参加工作的张姨得到了妈妈帮助和疼爱。张姨说,每次到我们家,既使再困难,旷老师都会给她做一些好吃的,哪怕不让自己的孩子吃也要她多吃些,所以张姨从心里早已把妈妈当成最疼爱她的长辈。现在妈妈要是有段时间见不到张姨,就会不停地念叨,说你张姨有些日子没过来了,也许是心有灵犀,过不了几天,张姨就会拄着拐杖来看望妈妈。老姐俩一见面手拉手舍不得放下,她们亲切地相互嘘寒问暖,那一幕令人动容。感恩!愿岁月不老,友谊长存!
——爱拍照的妈妈
爱美的妈妈,只要说给她拍照,自己马上就会换上漂亮的衣服,摆出各种姿势,积极配合。照片拍好后,妈妈要先审片再让我们发朋友圈。妈妈经常会对照片中的自己不满意,边看照片边自言自语地道:“脸上有皱纹了,真老了。”我说:“妈妈呀妈妈,您多大了呀?您以为自己才十八岁呀。”嘿嘿!。
——妈妈的手擀面
妈妈知道我爱吃酒店里的手擀面,以前每次回家妈妈都会亲手为我做一碗手擀面,让我和大酒店里的比一比谁的好吃。当然是妈妈做的好吃啦。一是小时候的味道,二是面里饱含着浓浓的母爱,三是真的比酒店里的好吃。妈妈的爱心手擀面味道超级棒!
——妈妈写回忆录和一些诗词
妈妈80多岁时,在家人的鼓励下,开始写回忆录。闲暇时,妈妈还爱写一些与时俱进的诗词、打油诗和小文章,有的文章还发表在了报纸上。妈妈的文章积极向上,我开玩笑说,妈妈您的文章都可以做工作报告了,绝对的正能量、主旋律。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妈妈常说,因为子女多,小时候我们家的条件并不好,一件衣服都是老大穿过,老二、老三依次穿下去,挨到我老七再穿时,衣服早已是四处补丁了。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妈妈说,即便是这样,孩子的衣服都是洗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直到现在,妈妈还是爱缝缝补补的。为了让老妈高兴,我会找件旧衣服故意撕开口子,妈妈见状,赶快找来针线小布头缝补起来,哄老妈开心是当今的重中之重。
——爱干净的老妈
百岁老妈的日常,每天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即便自己拄着拐杖也要扫地、抹桌子、整理房间,有时趁人不注意还会用尘推拖地板,防不胜防啊。
——妈妈的“五朵金花”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一部电影《五朵金花》,杨丽坤主演的,几乎家喻户晓,我家兄弟姐妹七人,五女二男,据说是最佳组合阵型,五姐妹从此被街坊邻居称作“五朵金花”。妈妈常说,幸亏是五个女儿,要是五个儿子可养不起呀。记得有一次我们五姐妹手拉手,挽着爸妈逛公园,对面走来一对老夫妇,那女的老远就说,这家五朵金花真让人羡慕,爸妈笑眯眯的,我想二老心里一定是美滋滋的。女儿心细,会照顾人,这倒是事实,现在妈妈穿的、用的基本上都是五个闺女购置的。电影里的五朵金花个个是劳动能手,我家的“五朵金花”也不输给她们,个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
女儿是爸妈的贴心小棉袄,我是家里的老七,最小的一个,也最受家人宠爱。前年妇女节“三八”特刊上发表了我的一篇文章:《我家的“五朵金花”》,后被《今日头条》转发,短短两天的时间推荐达5.9万次,反响强烈。
又到一年母亲节,往年我会在这特殊日子写一篇和母亲相关的文章,今年,我把和百岁老妈在一起的这些逸闻趣事整理、筛选、编辑成文,也算是送给老妈的节日礼物吧。它们是那个年代的缩影,并不会随着岁月的久远而淡去,反而更加弥足珍贵。祝老妈母亲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