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叙事散文
文章内容页

忆“滇红之乡”临沧

  • 作者:朱发强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5-05-06 00:10:05
  • 阅读0
  •   2024年春节我去武夷山玩,见到那棵珍贵的大红袍母树,突然就想起二十多年前那次临沧之行。作为中国著名红茶“滇红”的核心产地,这座隐匿在滇西南群山间的小城,如同被岁月揉皱的茶叶,在记忆里慢慢舒展,透出一缕绵长的回甘。

      1999年秋,我因开拓音响业务首次抵达临沧。那天大巴车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快要驶入城区时,天边正浮着层叠的紫霞,把远处的山峦染成深浅不一的黛青色。我推开车窗,独特的茶香扑面而来。司机自豪地说:“闻到没?这是我们忙麓山的古茶树味。”

      安顿好住处已是傍晚,我悠闲地晃出宾馆。那时的临沧城区不大,主干道两旁是两三层的骑楼式建筑,木格窗棂间隐约透出灯光。街边音响店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与我此行的工作莫名呼应。

      次日午后,业务接洽比预期顺利。阳光正盛,我顺着缅宁大道往南走,拐进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巷。墙根下坐着几位穿靛蓝围裙的阿婆,正用竹匾晾晒花瓣,见我好奇张望,便笑着招呼:“来尝尝木瓜酸汤?”我不喜欢喝酸的,笑了笑,摇头走开了。

      巷尾转角处,“稀豆粉米线”的招牌被油烟熏得发亮。老板掀开大铁锅,乳白的豆糊舀入大碗,加入米线,撒上葱花、姜等,那股浓郁的豆香瞬间击中我的味蕾。我坐在矮桌旁大口吃着时,邻桌的大叔主动搭话:“小伙子第一次来?临沧以前叫缅宁,清朝时设过厅治呢。”他指着对面斑驳的照壁,“你看那墙上的‘福’字,还是民国年间老商号留下的。”

      顺着他的指引,我找到临沧城的老地标——永北门遗址。说是“遗址”,不过是几段残垣和一块刻着“缅宁府故城”的石碑,周围已长出齐腰的杂草。但透过石缝里顽强生长的仙人掌,恍惚能看见百年前马帮驮着茶叶从城门经过的景象,铜铃声穿过时光,在耳畔轻轻震荡。

      听说城郊有座山,是当时临沧人常去的地方。我叫了一辆摩的,沿着南汀河前行。那时的公路还未拓宽,两旁有佤族村寨、成片的稻田和芭蕉林,偶有驮着竹筐的水牛慢悠悠走过,惊起几只蓝蜻蜓。

      山顶有座古色古香的楼阁,是座飞檐翘角的木质建筑,檐下挂着风铃,风过时叮咚作响。阁内供着慈眉善目的菩萨,香案上摆着信众供奉的野花和水果。守阁的老人见我汗流浃背,递来一碗凉茶:“喝吧,这是用阁后泉水泡的野菊花茶。”倚着栏杆远眺,临沧城尽收眼底——没有高楼大厦,只有错落的青瓦白墙,澜沧江支流如银链般绕着城郭蜿蜒而去,两岸茶山连绵成浪。

      下山时路过一片荔枝林,枝头挂满青红相间的果子。管林的大叔摘了一把塞给我:“自家种的,不打药。”咬开鲜嫩的果皮,清甜的汁水在舌尖绽开,至今想起仍觉喉头生津。

      华灯初上时,我晃到了临沧当时最热闹的夜市——忘了叫什么街了。整条街飘着炭火烤肉的香气,傣族大姐坐在小马扎上用芭蕉叶包糯米粑粑,缅甸风味的烤罗非鱼在铁网上滋滋作响,配着酸角汁喝,格外开胃。

      街角有个卖缅甸玉石的小摊,摊主是位戴银饰的佤族姑娘。她指着我背包上的小挂件笑着:“这挂件该换了。”说着从竹篓里挑出块手工织的佤族锦帕,用彩线绣着茶树叶和孔雀纹,“送给你,临沧的心意。”

      离开临沧那天,我在车站买了半斤滇红茶。车子在山路上盘旋,云层缝隙里漏下的阳光,把整片茶田照得如同撒了碎金。二十多年过去,很多东西已经变得模糊,那些老板留下的名片也不知消失在何处,每次看到云南临沧的讯息,便会想起临沧的风、临沧的红茶,以及那些萍水相逢却温暖如茶的人。

      这座小城或许没有名城、名山、大川的显赫,却像一泡耐泡的滇红,初尝清浅,再品回甘,那些藏在街巷深处的烟火气、沉淀在岁月里的慢时光,才是最值得细品的人间真味。若你有机会路过滇西南,不妨在“滇红之乡”临沧停一停,让茶香浸浸衣襟,让时光缓缓流淌,你自会懂得,有些美好,从来不在声名里,而在平凡的烟火中。

    【审核人:雨祺】

        标题:忆“滇红之乡”临沧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anwen/xushisanwen/242501.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张达富张达富
      • 会员等级:文学秀才
      • 发表文章:34
      • 获得积分:672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112.49.223.*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