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8日,我随单位领导送驻村工作队前往百林乡那弄村任职。当车子缓缓驶向横跨灵岐河的大桥时,我的思绪瞬间飘回在那弄村的驻村岁月。2016年3月至2021年6月,五年零三个月的时光,宛如一首悠扬的田园牧歌,在我生命里奏响最温暖、最难忘的乐章。那弄村和大多数桂西北壮族村落一样,依地形地貌得名。“那”在壮语中意为水田,“弄”指旱地或山谷。回首这段逝去的驻村时光,这片山水间的人间烟火与奋斗故事,早已深深镌刻进我生命的年轮。
初到那弄,我便被这里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过境那弄的灵岐河风景如画,在阳光照耀下,河水泛起层层金波,仿佛一幅流动的金色画卷;而那弄独特的地貌更是令人惊叹。阳光下,水田如银镜般铺展在山间;沟壑中,金黄的玉米与墨绿的油茶林交织成绚丽的图案。蜿蜒的溪流穿村而过,倒映着木棉花的火红与松树的苍翠,村民们在田间插秧、在弄间除草劳作的身影,勾勒出一幅鲜活灵动的田园画卷。
四季流转,那弄的风情各有韵味。春日,木棉花如燃烧的云霞开满山坡,油茶林抽出嫩绿新芽;夏日,松涛阵阵,为劳作的村民送来清凉;秋天,水田里稻浪翻滚,旱地上油茶果挂满枝头,丰收的喜悦弥漫在每个角落;冬天,晨雾笼罩村庄,炊烟袅袅升起,米酒的醇香在空气中悄然飘散。那弄的风土人情,淳朴得如同这里的山水。这里的人民热情好客、真诚善良。每到一户人家,主人都会拿出自家最好的食物招待客人。灵岐河的河鱼肉质极致鲜嫩,轻轻一抿,细腻的口感便在舌尖化开;白切的狗肉香气四溢,搭配特色香料,充满山野风味;散养土鸡炖出的汤汁金黄油亮,柴火慢煮的土鸭皮薄肉嫩,肉香与调料的香味相互交融,层次丰富;豆腐圆将豆香与肉馅的醇厚完美结合,口感丰富有层次,清淡中透着浓郁,恰似平凡生活里的惊喜美味,一口便能暖了胃、醉了心。那弄人民招待客人时朴实的笑脸、暖心的问候,让人仿佛置身于温暖的大家庭中。
在那弄村驻村的五年,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时光。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在这片土地上挥洒了汗水,更让我与那弄村的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即便离开多年,这份情谊依然鲜活如初。而近年来,那弄村学子们的喜报,更是为这份情谊增添了无数温暖而动人的篇章,让我见证了太多感人至深的瞬间。
2023年7月,那弄村那仰屯脱贫户苏启春的女儿苏慧敏以高考理科588分的成绩被中国农业大学录取,成为村里首位考上985大学的学生。苏慧敏一家六口人,父母在广东务工,姐姐就读于广西大学,妹妹和弟弟尚在小学。她深知父母打拼不易,尽管双亲未曾接受过教育,却用勤恳朴实的品格深深影响着她,姐姐考上广西大学的经历更成为她奋进的动力。放榜那日,苏启春夫妇连夜从广东赶回老家,摆开长桌宴。米酒飘香,羊肉、土鸡、土鸭摆满桌面,村民们敲锣打鼓赶来庆贺,热闹得如同自家孩子金榜题名。苏慧敏的父亲紧紧握住帮扶干部龙思璇和我的手,声音哽咽:“没有扶贫政策,娃娃哪能去北京读书,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苏慧敏眼神坚定:“等我学成,一定回来建设那弄!”当年8月8日,我将这段故事写成《一名农村女孩的励志之路》,发表在《河池日报》教育园地。文章如春风拂过百林乡,成为激励学子的榜样。
2024年7月,监测户唐修实的女儿唐玉杰高考理科考了554分,本可报考省外名校。但她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回报家乡,她毅然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师范公费生。填报志愿当天,唐修实杀土鸡、炖土鸭,斟满米酒,红着眼眶说:“孩子有出息,以后也能像你们一样,为村里出份力!”唐玉杰目光坚毅,满怀憧憬。更让我骄傲的是,知识的种子在那弄生根发芽、硕果累累。那弄屯的苏靖从广西大学本科毕业后,又考取本校新闻学研究生,成为村里首位研究生。自脱贫攻坚以来,那弄村越来越多学子叩开本科院校大门。每次回村,总能看到少年们捧着书本,眼里闪烁着向往:“我想出去看看,将来把新东西带回那弄!”
离开驻村岗位后,那弄的牵挂从未间断,每逢春节,总会接到熟悉的电话:“老潘,快回来杀年猪!就等你了!”电话里,吆喝声、米酒香、肉菜香交织,仿佛能看见火塘边热气升腾、欢声笑语不断。那拉屯的唐秀玲大姐总会守在村口,将腌制入味的酸菜塞进我怀里:“带回去煮着吃,开胃!”这份情谊,比任何珍馐都更让人暖心。
如今的那弄,早已旧貌换新颜。曾经泥泞难行的乡间小道,如今被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取代,如同银色丝带蜿蜒至家家户户门前,不仅让农产品运输畅通无阻,更拉近了那弄与外界的距离;崭新的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间,白墙灰瓦与葱郁山林相映成趣,屋内水电网络一应俱全,昔日破旧的土坯房彻底成为历史。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矗立在村落中心,兼具便民服务与文化传播功能;标准化篮球场成为村民们挥洒汗水的活力场域,每到傍晚,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便在篮球撞击地面的节奏中回荡;农家书屋里,整齐排列的书架上摆满农业技术、文学名著等书籍,村民们农闲时在此汲取知识,孩童们也在这里追逐阅读的乐趣。
这一切变化,凝聚着村两委班子的智慧与坚守。他们走村串户收集民意,反复研讨规划,将乡村振兴蓝图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方案;也离不开巴马瑶族自治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的全力帮扶,协调资金,引进产业项目,推动特色种养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更少不了一代代驻村工作队扎根一线的奉献,他们吃住在村、奋斗在村,白天穿梭于田间地头解决实际问题,夜晚伏案研究发展对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正是村两委、后援单位、驻村工作队与全体村民勠力同心、携手同行,才让曾经落后偏僻的小山村,如今焕发出蓬勃生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五年驻村,一生牵挂。时光虽已悄然带走那段驻村岁月,但记忆里那弄村的米酒醇香、乡亲们质朴的笑容,还有学子们奔向远方的坚定身影,仍历历在目。这些镌刻着驻村时光的温暖印记,早已化作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每当忆起,心底便泛起层层涟漪。在那弄村的五年,不仅是奋斗与奉献的时光,更是一场心灵的修行,它赠予我的不仅是难忘的回忆的余韵,更教会我:乡村振兴的奋斗故事永不停歇,而我与那弄村的情谊,也将如灵岐河水般,在岁月长河中奔涌不息,永远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