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回娘家,是为采茶。
走进这顺着山坡、自上而下、层层叠叠的人工石坎梯田,看着这由灰色石头、黑色泥土和绿色茶树组成的连片茶园,她如走进少时画下的那幅《家园》。轻松自然地走下公路边的石坎台阶,走过一米多宽的排水沟盖板,走上梯田边的石坎过道,便有轻微的山风吹来淡淡的茶香。她停下脚步,看一眼下车跟来的姐妹们,便情不自禁地伸手抚摸着身旁的茶叶。这些绿油油的茶树,因为在夏秋两季制作红茶时割了枝尖,老远看一行一行都是平平展展的,走近看才发现新长的细枝上冒着刚发的芽叶,透着淡黄和嫩绿,叶子的边缘还有细细的、白花花的绒毛。
她正痴迷地看着,却听有人在叫“桂花”。她边应答边抬头,看到了香樟树后走来的娘家二嫂子,以及村子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他们仍是山里女子的矜持,话不多言只打一声招呼,笑不露齿只呈一脸春风。当他们递上备好的小竹篓、草帽子,桂花一一分发给她从城里带来的八个姐妹,并在他们叽叽喳喳的笑闹声中,帮他们于腰间系上竹篓,并系牢草帽布带以防被山风吹飞。
按照桂花的邀约,二嫂子指着牛蹄河两岸的山坡,简要介绍了这片茶园的身世。她说:三十年前,牛蹄镇有支近五千人的建筑队伍,他们创业京城,享誉京城,鸟巢都有他们承建的工程。但在新世纪的第一年,当他们结伴回乡捐资助学、整修校园时,看着朝气蓬勃的学子,再看看暮气己至的自已,他们蓦然醒悟:第一代创业者已年近花甲,将退出建筑行业,回归老家与土地;因此,回乡实施二次创业,将是他们企业转型、回报家乡的必然选择。为此,他们先以合作社的方式转包土地,兴建百亩茶园,制作高品质茶叶。首战成功后,他们和乡亲、政府都有了信心,便一次性规划了多达五千亩的连片茶园。经过上十年的兴修梯田、改良土壤,以及道路、灌溉、绿化配套,昔日的坡地、荒山变成了行行呈绿的整齐茶带,并因现代化茶叶加工厂的崛起而让牛蹄河有了首个成规模的工业企业。从此,过去地少粮少的“光棍坡”,如今成了安康南山有名的富裕村。
桂花带来的小姐妹梅子姑娘,听了这个介绍,恍然大悟地指着地边的“京康茶园”路标说:他们在北京创业挣钱,回安康投资农业,因而名叫“京康”!
桂花点点头,表示认同。她让自己从城里带来的姐妹,和二嫂带来的本村姐妹配对学习,二人一行,分站茶带两边,开始采茶。
作为茶山女子,桂花对这片茶园情有独钟。当年出山进京,在建筑劳务市场打拼的第一代创业者,挣钱着实不易,他们小的十六七岁,大的三四十岁,靠着白天在建房、水利、道路、城防等工地连轴转,晚上睡在水泥管子里的吃苦精神赢得尊重,扎下了脚跟。接着有上百人通过上夜校、拜师傅等方式,考取安全员、质检员、监理员、工程师等资质,让农民工转身知识分子,才有资格在京城创建劳务公司、建筑集团,才有资质在鸟巢、水立方等高标准、严要求的工程项目上竞标成功,从而成为叫响京城的知名企业。然而,当他们的年龄到了退出劳务市场的临界,一个个腰背微驼、满头华发,背着他们的血汗钱返回山乡,在乱石坡上二次创业时,看着他们挥汗如雨的拼命劲儿,桂花落泪了。当时,她正在牛蹄中学上初二,首次走进这群创业者为家乡学子捐资创建的微机室,听说这是安康农村学校的第一个微机室,她的眼睛湿润了。她把透过泪水所看到的窗外风景,画了一幅画,有山有鸟有天空,名曰《理想》。那天放学,路过修建茶园的工地,看着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她似乎看到了这些创业者所描绘的山乡愿景:让我们的好山好水长出好茶,让我们的青山绿水致富乡亲!为此,她晚上做了个满山茶香的美梦,梦醒之后就画了一幅茶山图,名为《家园》,没想到还报到市里入了展、登了报。
大学毕业后,桂花虽在安康城区工作、成家,但每年清明后回娘家、采春茶,却是她的必修课。她知道,这茶汁,连着她的根脉。
她问二嫂,收入咋样?二嫂说,土地变成茶园,每年有流转费,咱在茶园、茶厂务工还有工资。二嫂指着采茶的女子们说:采一斤鲜叶子三四十块钱,手快的一天能挣三百来块,我年龄大、手脚笨,一天能挣两百多。咱吃住在家,又能照看一家老少,这两百多块等于是纯利润,多好的事呀!桂花明白,这种家门口的“农工结合”与“农旅融合”,真是一举多得的美事!因此,他为父辈们、兄长们创出的全国脱贫攻坚、企业助农典型及汉江绿茶品牌而感到骄傲。
边采边聊中,桂花告诉与她结对的梅子:清明前的茶叫尝鲜茶,只冒一点嫩芽,没口劲;清明后的茶才是真正的春茶,是茶农的口粮茶,头一轮采一芽一叶的,第二轮采一芽二叶的,然后再采三叶、四叶的。到茶厂脱水后可以利用两组设备,分别制出银针状、螺旋状的茶型。而夏秋两季,则是机采,采用发酵法制作红茶。
一边采茶,一边观景的梅子,发现了一道景观,就高声询问桂花:为什么茶园四周都是桂花树?桂花笑道:桂香融入茶香,才是京康茶的特殊香型。梅子扔出一句“怪不得你叫桂花呢”,惹得大伙放声大笑。
当看到相邻一个茶带的城市姑娘小可在掐茶,桂花立即叫停,并用手式示范:捏住枝尖,使点巧劲,一提,就从节上脱了;指甲掐的,挤出了汁水,凝成了黑甲,不好看,还有一点苦涩味儿。小可谢她,说她是专家,桂花笑着扬了下头:我是茶山的女儿嘛!
说笑之间,她左右瞅瞅,发现大伙儿基本熟练了,就按这二人一对的城乡姐妹组合方式,让大家散开来,两对一块梯田,从两头采向中间。上午抓紧采茶,下午到茶厂去体验自助式制茶。
梅子惊奇了:我们自已,能制出茶叶?桂花十分肯定地点了下头,非常自豪地说:我年年回来采茶、制茶,回去送给城里的亲友,他们都很珍惜。我在娘家的茶山上自采自制的茶叶,传递着亲情和乡情,别有一番风味。因为,这茶汁中,有我的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