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街道鲁溪村虽然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但属战略枢纽之地,宣绩高铁、港口湾水库灌区和五条高压走廊均穿境而过,国投宣城电厂亦毗邻于此,构织成现代工业的文明。这里的土壤偏沙性,特别适合种植皖南优质烟叶等特色经济作物,一千余亩的烟叶、连同一千五百余亩的香薯栽培面积,点燃起强村富民、“黄土变金”的希望。这里的人民勤劳纯朴、勤俭持家,或在家务农生产、或外出务工经商,都在各自的“责任田”里挥洒汗水、践行担当,撑起了“一片天”。
暮春时节,宣州区文联组织各文艺家协会骨干力量赴鲁溪村采风,近距离感受该村烟雨江南的水韵文化、弥足珍贵的红色记忆,以及如诗如画的乡村建设新貌,发挥文艺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发展。
与水结缘的村落
鲁溪村境内有两条河流,一条是水阳江、一条是华阳河,而水阳江与华阳河交汇处就在鲁溪村,鲁溪人调侃自己“有大江大河”。每年随着丰水期或枯水期的到来,“大江大河”的交汇之处,时而“动如脱兔”,发出震耳入聋的巨大声响,飞溅起一层层雪白的浪花;时而又“静若处子”,波光粼粼的水面宛如一面明亮的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更显云淡风轻。偶有一二只翠鸟从低垂的枝头如离弦之箭一般钻入水中捕鱼捉虾,旋即衔着“战利品”倏然飞离,河面荡漾起一圈圈涟漪直至恢复平静。
光绪《宣城县志》记载,“华阳之水出焉。东流迳鲁山为鲁显水。又东北流为鲁溪,会句溪、宛溪、双溪”。鲁溪人对华阳河有着朴素而深厚的感情,一方面对四十二年前那场滔天洪水致两岸河堤毁于一旦耿耿于怀,民间有句顺口溜:“华阳华阳,有河无床。洪水暴发,两岸遭殃”;另一方面对近半个世纪前“华阳河工程指挥部”动员六万民工齐上阵挖河筑堤、砌石护坡的壮举钦佩不已,将当时修筑一新的华阳河堤亲切地誉为宣城的“红旗渠”。故而,鲁溪人打算筹建一座“华阳河主题公园”,相关硬件设施已准备就绪、软件板块正在制作中,以还原那段激情燃烧的流金岁月,铭刻“愚公移山”的奋斗精神。
我的老家坐落在华阳河畔,儿时既听父辈说过发扬“人海战术”、修筑河堤的如烟往事,又亲眼目睹当年华阳河溃堤后农房倒塌、百姓受灾的凄惨景象,故对鲁溪人有关华阳河“爱恨交加”、一言难尽的复杂情愫感同身受。好在宣州人民翘首以盼的汤村水库世纪工程已然开工建设,总工期三十六个月,届时桀骜不顺的洪水也将“寿终正寝”。鲁溪人笑言,往事成追忆,“水患”变“水利”,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不再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人水和谐、人水共生将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红色精神耀长空
在鲁溪村陈村自然村一间普通的平房前驻足,一块书写“1928年中共宣城临时县委陈列室”的标牌赫然入目,宣城县党史(一卷)记载,“1928年4月,安徽省临委派周心抚以巡视员身份来宣组建党组织,在孙家埠崂山成立中共宣城县委临时委员会(史称第一届县临委)”,这是宣城历史上第一个红色政权。经过数次区划调整和名称更迭,原孙家埠崂山演变为现在的鲁溪村陈村自然村。县临委成立后,在周心抚、江干臣等人的带领下,先后在原桂峰、亲睦、佳山三个乡建立了红色政权,并设立三十多个党支部。在当时白色恐怖的笼罩下,革命的火种在鲁溪大地悄然播撒,红色的烈焰在皖东南上空熊熊燃烧。
在面积不大的县临委陈列室,一幅幅黑白照片、一段段深情文字、一件件珍贵文物,无声地讲述着近一个世纪前那段峥嵘的革命岁月,诉说着那段无法忘记也不应该忘记的尘封历史。在众多的革命先烈中,我对江苏常州人向阳(原名张企衡,又名张禾)无比敬仰,这不仅源于向阳烈士打日寇、歼伪军、击顽军、剿土匪,留下了孤身除奸、徒手夺枪、玩狮子打鬼子等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更重要的是他为了革命事业转战皖南最后命殒苗山岗。我曾在诗歌《礼赞向阳》一文中写道:“烈士倒下的地方,鲜血染红了山岗,英魂化作了啼血杜鹃……”
红色精神代代相传,鲁溪带头人当好表率。在向阳烈士陵园,鲁溪村老支书隗菊英接过了“中国好人”雷经广守墓人的接力棒,每天晨迎朝霞、晚送夕阳,打扫墓园、整理花草,担任义务讲解员,让红色精神永放光芒。如今,隗老的儿子胡承洲凭借实干担当就任鲁溪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说:“我从小听着向阳故事长大,红色文化的熏陶和优良家风的影响,时刻激励自己尽最大所能为民服务办实事,永葆基层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爱心绘就幸福景
漫步鲁溪村,小桥、流水、人家随处可见,绿树、红瓦、白墙入目皆景。随便找一处草坪坐下,既能体会到袅袅炊烟带来的视觉享受,又能欣赏夕阳西下鸟儿归巢的唯美图景。经过一年多来的规划建设,鲁溪村道路拓宽了、村容整洁了、环境变美了,人们的心情也豁然敞亮起来,一面墙、一间房、一座院、一棵树,都镌刻着村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走在前干在先”的主人翁精神,于村组户巷之间弹奏着和美乡村的动人乐章。
鲁溪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和美乡村建设资金缺口大。关键时刻,在村党组织的宣传引导下,群众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献策,相继涌现出“三让围墙”的陈家义、“拆房让路”的丰有富、“患病捐款又让树”的仲道平,以及捐赠二十七盏路灯的返乡游子金宏仪和捐出五百元零花钱的青年学子吴瑞……一个个凡人善举温暖人心、一次次真情付出传递大爱,大家默默为和美乡村建设添砖加瓦,全村老百姓累计捐款达一百余万元,双乐公司、福美达公司捐款二十八万元,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火热局面。
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热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常想,为什么鲁溪村和美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群众参与积极性高涨?通过走访获悉,关键是该村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最大程度激发群众主体建设的热情。这也启迪我们干任何工作都要树牢群众观念,把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涓涓细流汇成海、点点纤尘积就山”,也只有这样将“不可能”变成可能,把“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推动乡村实现旧貌换新颜的“华丽蝶变”。
鲁溪之行,时光匆匆、时间短暂,不可能用步履丈量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但对“红色鲁溪、古韵华阳”却有着深刻的印象和浓浓的情谊,留待我们下一次追寻与探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