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有封禁的历史,凡封禁之地,不得开垦围猎,不得居家行走,也不得砍树伐木。不知是有幸还是不幸,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的铜钹山成了一块这样的封禁区。自唐末至明清近千年的岁月中,不见炊烟,不闻人声,所有的美丽都像琥珀一样被封存在一块冰冷的界石之内。
也许是认为天高皇帝远,也许是终究敌不过密林原野的诱引,也许是屈服于枕山而眠听泉入梦的梦想,到了清末,深山老林里悄悄住进了一族叶姓人家。垦山烧荒的烟火很快就把朝廷给呛醒了,官府派出勘探绘图小组直奔铜钹山。已经在此开族的叶姓人家眼看就要失去这安身立命的世外桃源,亏得族中有位日食斗粮、力大无穷的好汉,急中生智,抢在前一天夜里,拔起江山岭上那块重达三百多斤的封禁石,连夜翻山越岭,把它稳稳地安放在了铜钹山的更深处。官府的人被引进深山,面对漫山遍野的青青翠竹、姹紫嫣红的烂漫山花、灵动活泼的珍禽异兽、无边无际的云烟雾海、珠碎玉溅的飞瀑流泉、干姿百态的奇峰怪石,一时意乱情迷,糊里糊涂就认下了那块界石。这么一来,封禁山的范围缩小了,落地生根的叶姓人家得以安心地繁衍生息。官府绘制的封禁山地图,一直在民间收藏着,图纸大若被单。用砖匣装着,每逢夏日拿出来晒一次。可惜的是,这样一张罩满玄妙光环的地图,在十年浩劫中不知所终。
封禁山的传说其实也诠释了一些史况。铜钹山,古称铜塘山,一名封景山。明朝李鸿在《封禁山考略》一文中描述:“铅山分水关由崇安(现为武夷山市)入闽,永丰(广丰)柘阳关由浦城入闽。二关相去数百里,其间空弃数百里,在分水、崇安之东;柘阳、浦城之西者,则所谓封禁山也。”史料上记载,封禁山界涉及浙江的江山、福建的浦城、武夷山,江西上饶、广丰等地,但最为封禁核心之处还是现广丰铜钹山一带。官府为防戒“贼扰”而封禁,历史悠久,自唐末到明清,尤其明正德年间(1506-1521 年)至清同治八年(1869年)驰禁,期间350年左右封禁最严。“禁令最严,累加防守,逋民逃匿,辄加重刑,或合山焚之。”
封禁山封禁期在各进山的路口都设置了封禁石碑,锲刻了禁文、山界范围,时任的知府、知县还要具名,注明立禁碑的日期。
清乾隆年初时任广丰的知县詹广誉还为封禁山题作过诗,后有广丰洋口人谢希晋依他诗作所用的韵和诗一首《封禁山次詹邑侯韵》:
崇岩峻岭奠金汤,僻壤何曾弃版章。
闽浙无烽成旷土,朝廷有禁自遵王。
山空长抱熊彪隐,谷邃层生草树荒。
安靖正多贤执政,每飞凫舄入羊肠。
因为封禁历久,铜钹山保留着大片的原始森林,分布了三万多株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南方红豆杉。至今,这里人烟罕至,古藤粗如碗口。据《江西通志》讲:“封禁山蝴蛛大如碗,吐丝如绳,间有白色而放光者,土人尝见不敢攫取。”境内有白花岩广福寺和悟道尖马氏夫人庙;有明末清初九仙山农民起义军城堡;有地势险峻的木城关、支面关、五通关、条铺关、太平关等雄关隘道;还有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
在铜钹山原始森林内一个叫六角坑冬毛区的半山腰上,有一块岩石被古人凿了一些类似文字的奇怪图案,岩石的图案已有一半被埋在地下。相传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有一位富户逃到冬毛区避难,把宝藏隐藏在深山丛林。为了不遗忘各个藏宝处,就在一块岩石上凿刻了一幅藏宝指示图。
封禁千年的神奇土地,空寂宁馨的世外桃源,阅尽沧桑的古道边关,一尘不染的青山绿水,儒雅孤高的寺院道观,空灵曼妙的鸟鸣泉音….…历史在这里封存,时间在这里定格,动与静,刚与柔,纯与雅,健与婉在这里无痕地融合。(原载《名家笔下的上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