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因为学校搞校庆,我陪同学校领导到北京拜访校友。北京校友会的校友在北京国际大酒店热情招待我们。走在街上,微风拂面,街道整洁如新,两旁的树木绿意盎然,空气清新,一尘不染。校友会会长曹伟章幽默地说:“请大家到这边来,不是吃个饭,主要是看看这优美的环境。”
我的身后跟着两位学生,他们在响水中学读高中时,我是他们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此时走在街道上,路过外交部和中国妇女联合会所在地,我心中不禁生出几分自信。昔日的响中校友,在响中读书时孜孜以求,如今在京城打拼,已在各自领域功成名就,却依然谦逊地跟在我后面。这让我内心涌起一种庄严而神圣的自豪感。
三十年前,他们在高中时的读书情景让我印象深刻。
1993年高一的时候,学校成立了强化班,让我担任班主任。班上的53名学生,都是经过层层筛选,从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的精英。无论是在学业的战场上,还是在校园活动的舞台上,他们都如同闪耀的星辰,光芒夺目。操场上,他们身姿矫健,奔跑、跳跃,每一个动作都洋溢着蓬勃的朝气;舞台上,他们舞步轻盈优美,举手投足间尽显自信的风采,恰似夜空中最璀璨的星,照亮了整个校园。在学习的漫漫长路上,他们勤勉自律,脚踏实地,每日伴着清晨的第一缕微光走进教室,夜晚又在月色与星光的陪伴下,最晚离开。日复一日,从不懈怠。
有一位女同学,堪称勤奋的典范,每天总是第一个踏入教室,最后一个拖着疲惫却坚定的步伐离去。每一次考试,它都如常胜将军,独占鳌头,成绩令人赞叹不已。军训时,那也是我们响中第一次军训,男生女生在教官的带领下,英姿飒爽。女生不怕日晒,男生不畏困难,内务整理更是一马当先,最后考核,我们班各项指标考核都是第一。
这一届学生的确让人刮目相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学校从灌河边的老校区搬到团部旧址后,操场边碎砖瓦砾,杂草丛生。课余清理校园时,每个班的学生都自带工具,我们班的学生大多家在县城,父母多在单位工作。尽管如此,没有一个人抱怨。清除杂草时,男生卖力挑重担,女生虽小手纤细,却也拼命拔草,让人看了心疼,但她们认真投入,毫无娇气。
读书学习更是不含糊,课堂上,有几位女生的笔记规范工整,字迹娟秀,甚至比我这个老师的备课笔记还要整洁。 到了1996年高考,尽管试卷内容较深,但仍然取得了优秀成绩。到高三,我做六班班主任,代两个班语文,文科理科各一个班。理科第一名642分,文科第一名602分。
这一届毕业的学生陈鹏展、张猛、李志刚、许权等都在北京工作,在各自领域干得风生水起,他们是京城里最闪亮的“响中名片”,也是我教书生涯中最为高光的时刻,我的生命因学生而光彩。这一届以后,我跻身学校中层干部行列,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
自那一届以后,我陆续教过几届高三毕业班,所幸遇见许多优秀学生。九八届的马海鹰,学习勤勉,为人谦逊,在北京一路打拼,成为单位的中坚。龚梦洁同学文理兼长,一直优秀,北京师范大学毕业,顺利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继续留在北京打拼。还有更多的我并未亲自教过课的响中校友在北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北京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家乡人民为响水中学争光添彩。
我为他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尽管我能力有限,难以在多个领域发展,但当年那间教室放飞的希望,让我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每次到北京,总有学生热心陪伴。许权同学曾带着我驱车几百里,沿着陡峭的山路前往张店草原,让我们饱览了北京以北的草原风光。谈到当年的高考,他已不记得语文考了多少分,但我清楚地记得他和我们班另一个同学都考了114分,这在1996年是个很不错的成绩。正如顾乃华同学所说:“张老师当年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我已经忘光了,唯有他的立身处世之道让我记忆犹新,并且深深影响了我。”这番真诚的表达,也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在北京的几位校友,经过个人的努力与打拼,有的在仕途上大展宏图,为更广泛的人群服务;有的成为法学领域的佼佼者,有的成为高等学校的中坚力量,这让我倍感欣慰。正如有人所说,教师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得以延续,这或许是对中学教师生命价值的最好诠释。课堂,学生成长的舞台,也是教师生命延续的殿堂。潘运军同学一直在北京经营红木家具,生意做到了国外,每次我到北京,他都热情地开车载着我去各个景点观光。李志刚同学陪我登长城,走天坛,穿胡同,品尝北京的风味特色,其情让我感动。也让我见证他们在北京的发展,当年的青年学子,如今成就斐然,在京城有了自己的事业家庭,生活美满,堪称人生赢家。
在学术的高峰面前,我只是一名平凡的攀登者,不曾也不会触及那令人仰望的学术顶峰。当年,我踏入大学的门槛,只是为了在生活的舞台上找到一个立足之地;在教育的田野里,我默默耕耘,虽未收获惊天动地的成就,但这份平凡的坚守,却让我在另一个维度收获了无尽的幸福。记得初次在百家讲坛聆听王立群教授的妙语连珠,他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学术的浩瀚星河中熠熠生辉,令我心驰神往。他与我同时代人,当我还在为大学的入场券拼搏时,他已直接叩开研究生的大门,一路高歌猛进,成为学界的泰斗。而我,在求知的崎岖小道上步履蹒跚,始终在讲台上“洒下的是汗滴,播下的是真理”,难以达到知识的巅峰。
但是,每当望着曾经青涩的学生成长为学界栋梁,那份难以言说的欣喜便漫上心头——我虽未能抵达理想彼岸,却有幸成为摆渡人,目送他们乘风破浪,替我拥抱了星辰大海。这般私心的圆满,恰似春日播下的种子,在岁月里悄然绽放出最动人的花。当我读到李志刚的著作以后,醍醐灌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所谓学生云者,只是在他们求学的道路上我陪伴他们一程。他们今天的成就是我无法企及的。尽管我不能成为学者,但我的学生俨然成了法学专家、经济学家。这是我作为他们中学时代的老师的一种满足,一种欣慰。
孟子所言极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实乃人生一大幸事。我为学生取得的成就而自豪,满心期待他们能在祖国的首都,在各自的岗位上续写辉煌。愿当年那句“今天我以响中为荣,明天响中以我为荣”的炽热理想,如璀璨星辰照亮京城,为时代添彩,为人生增辉,共同奏响一曲高歌猛进的华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