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陈老师相识于《同步悦读》新媒体平台在合肥举办的一次线下交流活动。这世界太大但也真的是太小,我和他爱人是同行,都在医院从事临床一线护理,和他女儿居然曾在同一家医院工作,因为有共同相识的人和事,在这以后的每一次线下采风或交流活动,我们总是能聊到共同的话题。
陈老师是个非常勤奋刻苦的人,他说他只有初中文化,多年来凭的就是多看、多写、多练,勤能补拙,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一步步向前。他曾跟我说,他每天坚持看一小时书、写一小时文章。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这种常人难以坚持的自律和勤奋,让我佩服不已。
天道酬勤,实至名归。陈老师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不仅成为省作协和省散文家协会会员等,还成为《同步悦读》新媒体平台的首批签约作家。在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央级媒体和《清明》《作家天地》《三角洲》等百余家杂志及新媒体发表作品300余万字,先后出版《当兵无悔》《笔耕快乐》《今生有缘》《岁月铭记》等作品集。
今年,陈老师又隆重推出首部散文作品集《往事难忘》,近日已与广大读者见面,我有幸近水楼台先得月,先睹为快。在此,向陈老师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陈老师的新书《往事难忘》共分五辑,第一辑“乡愁·乡恋”写的是自己的村庄、故乡的小屋、家乡的“小倒戏”、刻骨铭心的煤油灯、乡下的年夜饭和桃溪瓦罐汤。第二辑“亲人·亲情”写的是他生命中最至亲至爱的人,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亲母亲、妻子女儿、姨娘舅舅和外孙女等。一个大家庭,四世同堂,娘亲舅大,妻贤女孝,其乐融融。第三辑“军旅·军歌”记叙了作者那段激情燃烧的军旅生活,从兄弟之情的班长到患难与共的战友,再到无私奉献一生的老将军,特别是记录时代楷模、“当代愚公”张连印将军退而不休,身患重病仍坚持十八年在家乡荒漠的土地上植树造林的事迹感人肺腑,峥嵘岁月写忠诚。第四辑“时光·时空”虽然记叙的都是作者生活中日常琐事,如邻里之间、生病养花、减肥戒烟等等,件件小事,有情有趣,温馨且浪漫,成为他生命长河里的一朵朵浪花。第五辑“风景·风情”描写了祖国的壮丽山河,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特别是在描写家乡的山水时,作者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往事难忘》收录了陈老师六十多篇散记式的文章,“记录的是自己的故事,讲述的是自己的情感,表达的是自己的追求,写下的是自己的梦想。”拜读佳作,感受有三。
一是情感真实。陈老师每篇作品的语言都朴素简洁,真诚深情。“父母婚姻的结合是20世纪60年代农村典型的媒妁之言,说起来和和美美,听起来令人羡慕。现实生活中,母亲却历尽沧桑,倍受磨难。”在陈老师的记忆里,对父亲是没有多少印象的,因为他三岁时父亲就去当兵了,直到十二三岁才真正回到父母身边。“父亲母亲应在享受天伦之乐时产生矛盾和隔阂。尤其退休后,均没有了从前的忙碌,清闲下来,总要三天一小吵、两天一大闹。父亲的固执和母亲的唠叨一度让我们做子女的非常担心老两口能否携手走下去。”他和父亲之间的谈话,常常是在平静中开始,在争论中结束,在沉默中离开。他曾笑说他是新中国第一代的留守儿童,他自己也因在外当兵二十多年,曾失去陪伴孩子成长的机会。
人生总是有遗憾,有些痛甚至代际传承,男人很多时候比女人隐藏得更深。当父亲老了,父亲变了,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关注了儿子在《同步悦读》平台上发表的文章,并且指出他写的这个姨娘不太像当年的姨娘,偶尔谈到他年轻时当赤脚医生那些感兴趣的事情时,父亲的脸上才会露出一丝笑容。陈老师客观真实的记录生活,不虚美,不矫情。到了一定年龄的读者,会深深地与之产生共鸣、共情。生活是不易的,努力向前看,挣脱一些悲伤,与自己和解,与家庭和解,与世界和解。
二是细节描述。“岳母去世的那年冬天,已七十多岁高龄的岳父想来这个新家看看。当时五岁的女儿已独立分床睡。由于房屋小,仅有两个卧室,岳父执拗地在客厅沙发上住了两晚便要回乡下,妻问他为什么不多住几日,岳父说城里什么都好,就是住着不习惯。直到去世,岳父再也未来我家小住,这件事一直是我和妻心中抹不去的遗憾。”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一段细节描写非常打动读者的心,特别是有着类似经历的读者,就像我的父母,和我们在合肥一起生活了十七年。日子像树叶一样的稠密,女婿早已不再是半个儿。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是无私的,那些不经意的事,父母可能从来没觉得什么,但在子女心里总是像一道过不去的坎。
“幸运的是,似乎是命运对好人的眷顾,已患癌症、脑梗多年的张将军,在忘我种树中创造了令人不敢想象的奇迹,肺癌被钙化,身体逐渐恢复健康。如今的他,依然走路飞快、步履矫健、精神抖擞,看不出曾是一个患肺癌、脑梗直至癌细胞扩散并与死神擦肩而过的重症病人。”这些细节描写让读者振奋,欣慰,感慨不已。
三是赤子之心。这些年,陈老师携手爱人,共同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但最深情最难忘的还是他的家乡舒城。只要请客,他就想到他老家的美食,故乡桃溪的瓦罐汤。他对万佛山、万佛湖更是情有独钟、一往情深。正是有了这样的赤子之情、拳拳之心,他才能写出“一座让家乡人引以为傲的大山”“景色如诗如画的万佛湖”。有时候,为了一个故事写得真实有趣,陈老师还总是不辞辛劳,跑到一线采访,拿到自己想要的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据说,为了写万佛山,他先后爬了三四趟;万佛湖他去了上百次。他为家乡代言撰写的多篇文章入选舒城县委宣传部编写的《记忆中的舒城民俗》一书。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陈老师的童年贫苦,青年奋斗,中年殷实,他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也是用来回忆的。他满怀深情致敬那些岁月。“人过五十天过半”,站在知天命的门槛,往事难忘,频频回眸: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有感而发写下这篇短评,内心诚惶诚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