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了岁月的深处
——行走在人生的边缘系列之七
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已经开始步入了人生秋天的时候,是在2017年。那年我不到60岁,还在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根本就意识不到不仅是我的职业生涯即将结束,而且我的人生也已经开始步入了岁月的深处。
促使我产生上述认识的是一快一慢两件事的过程。快的事是在这年的一月份,我突然有了两个龙凤胎宝贝,他俩让我在瞬间就实现了人生角色的跃升,一下子就成为了姥爷。当我把孙子抱在怀里的时候,我在心里反复地问自己,这是真的吗?记得我看到我的姥爷和姥姥的时候,他们已经是老态龙钟的样子了,而此时我可没有一点变成那种样子的思想准备呀。又过了两年,我彻底搬过来跟他们朝夕相伴地生活在一起了,到现在,时光荏苒到了2024年,经过这7年多的生活磨练,我不但已经适应了姥爷这个角色,而且生活环境的变化,也促使我实实在在地认识到,我已经走进了人生岁月的深处。在人生这个海洋里,我由一个活跃在浅水层的石斑鱼,现在变成了一条游弋在深海的鮟鱇鱼。
时光的流逝,岁月的变迁是一个不知不觉的过程,但是当你蓦然回首的时候才发现,生活的轨迹是呈阶梯状起伏跌宕的。其中比较明显的有这样几个阶梯:当你有了工作,开始成为一个社会公民的时候;当你结婚并有了孩子、当了爸爸的时候;当你成为爷爷或姥爷的时候,这些节点都是你的人生角色产生急剧变化的时候。而每一次这样的变化,都意味着你的人生岁月向更深处迈出了一步。
在孙辈身上长到的见识是令人惊奇的
尽管我对当姥爷是有些思想准备的,但是当一个孙女,一个孙子在我的左右臂一边抱一个的时候,这种高兴真地使我乐得找不到北了。以前只是知道有心花怒放这个词,此时此刻才真正体会到这种幸福的滋味。跟孩子在一起的日子,不仅是一种天伦之乐,更重要的是孩子在不自觉当中也使我见识了许多“人之初”的形成,其中悟出的道理是令人称道和惊奇的。仅举两例,就体现了人之成长的神奇。在我家,两个小家伙一直是生活在双语的环境之中。在爸妈面前他们之间都说英语,我和老伴跟孩子说汉语,在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我们跟孩子在一起,所以,她俩还是说汉语的时间更多。大约在他俩3岁左右的时候,有一天我故意用英语先问祺祺,“Doyouwanttogotothesupermarket?”意思是“你想去超市吗?”他正玩呢,头也不抬就回答说,“Yes,Iwantto.”“是的,我想去。”我又问艾玛同样的问题,她也毫不犹豫地这么回答了。过了一会儿,我又用汉语问他俩:“英语的‘超市’怎么说?”他俩都愣愣地看着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一现象说明,他们还不懂得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切换翻译,哪怕是相同的单词,离开了语言的整体结构,他们也是听不懂的。由此我得出结论,一个人母语的形成不是先学会一个个的单词,而是先在头脑中不自觉地形成语言的结构与体系,这样才能够保证张嘴就说,而不像成年人说外语那样,先是在头脑中翻译完后再表达出来。这正是成年人学外语如此困难的根本症结所在。成年人学外语,首先是零散地背单词,在头脑中并没有形成外语的语言结构与思维体系。说得通俗一点,头脑中根本就没装上外语的程序,不能用这种语言进行思维,因此,多数都属于哑巴英语。可以说,语言是人之初的起点,而它的形成,原来是这样的一种机理。这个知识是两个孩子在不经意间教给我的。后来在上海我跟一个资深的外语老师交流这个问题,他也肯定我的这种认识。
再就是一个人性格与秉赋的形成完全是天生的,绝不是后天养成的,后天可能有些变化,但其基本的特质不会变。我家的两个小家伙各自完全不同,简直就是两种动物,我称他们俩一个是小猫丫头,一个是小癞皮狗。女孩艾玛的表现是独立与高冷。睡醒觉了,从来不哭,就自己趟在那里玩儿。男孩祺祺则恰好相反,睡醒就哭,抱起来就好了。女孩除了粘爸爸,跟其他人都很疏远,没有事从不靠近,就做自己的事。她的最大弱点就是没主意,不知道自己该玩什么,大都是看祺祺玩啥她就跟着玩啥。而祺祺则特别地粘人,浑身像没有骨头一样,看见姥姥和我就往怀里钻,恨不得骑到肩膀上,甚至抱着脑袋就亲脸,亲得我满脸口水。祺祺的最大优点是喜欢看书和思考,不管什么书,拿起就能看进去,以至于现在眼睛都有点近视了。而艾玛就特别会看大人的眼色行事,还能在日常生活中管束祺祺,甚至是欺负祺祺。再就是祺祺大大咧咧,啥事也不往心里去,哪怕是艾玛打了他,过一会儿就忘了。而艾玛的嫉妒心极强,任何事情都要跟祺祺争抢,往往是祺祺让着她。所以,我家的这两个小家伙完全不一样。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一个人的基本性格与禀赋绝对是与生俱来的,根本不是教育管束出来的。对于孩子这样的成长特点,如果不是两个孩子在一起朝夕相伴地成长比较,而是单独地成长,要显露出其性格特征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与过程。所以常言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人与人的差别是从娘胎里带来的道理。而真正地认识到这一番道理,非经长时间对人的观察与思考是不可能形成的。我如果不跟孙辈们这样地生活在一起,要想认识到这些,也基本是不可能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我已经走到了人生岁月的深处。
去年秋季开学后,随着小家伙们上学了,家里面顿时安静了下来。我的自由时间更多了一些,相应地观察与思考的机会也更多了。最近忽然发现,我所处的世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来得是如此的猝不及防,以至于我没有些许的思想准备,就像在游泳池里,我一个猛子扎进了深水区,进到了另一个空间。
我身处在一个寂静的世界
不论是身处在魔都大上海,还是在家乡的四线城市,面上的喧嚣都是一样的,白天的车水马龙,夜晚的霓虹闪烁,广场的喷泉,公园里的歌声与舞姿,无不显露着城市的繁华与市民的奔放。当我一个人孤零地走在大街上、商场内、公园里等地的时候,忽然,耳畔会传来这样的声音:“你是谁?要到哪里去?”我猛地意识到,针对这样的问题,我该回答吗?我能回答清楚吗?因为周边的这个喧嚣的世界已经不是我曾经生长、生活的环境了,他们既不需要我,我对他们也没有任何的期待与归属感,甚至这个世界已经跟我没有什么关系了。我这才意识到:此刻我彷佛置身于一个与以往平行但又互不相关的另一个空间里。
想到这些,四周的喧嚣声彷佛忽然停止了,整个世界顿时令人可怕地安静了下来。来往的汽车都是无声地与我擦身而过;身旁的人也是悄无声息地匆匆走过;随身携带的两部手机,已经好几年基本没有呼入的电话了,不用设置就处于静音状态;地铁里没有了噪音,旁边的人都跟我保持着距离;商场里的收银员头也不抬地敲打着键盘,然后示意我扫码付款;小区的保安见我进来,看都不看我一眼,任我走入闸门;在电梯上,里面的人一脸严肃,彼此都是一副陌生加警惕的样子。我下了电梯,打开自己家的房门,里面突然传来了艾玛和祺祺的叫声:“姥爷!”啊!我又回到了这个唯一接纳我的,叫做家的生活空间。
一旦我走出家门,外面所有的人和事,人和物都跟我没有任何的关系。相应的,除了家里的几个人之外,也基本没有任何组织与个人会主动地联系我,对我提出要求。这就是我目前走入了岁月深处的一个典型表现。我相信,绝大多数65岁以上的退休人员,只要认真地想想大都处在这样的境遇之中。基于此,我经常地问我自己,在这样的条件下,我还有什么用?我该做些什么?这就自然地引出一个哲学问题,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古今中外的各类人都试图回答好这个问题。中央电视台的一位资深著名记者在大庭广众面前,信誓旦旦地说:“人生没有任何意义!”如果都是这样的理念,那么,人活着的目的又何在呢?我查了一下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大家的观点,除了西方荒谬主义代表人物加缪外,他们大都坚持认为人生是有意义的。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阐述最深刻的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立德与责任担当思想。也就是“三不朽”与“四作为”。即:“立德、立功、立言”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总的理想和要求,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贡献。作为普通人,正确的人生态度应该是,不求轰轰烈烈,但愿踽踽独行于世。对于身处人生岁月深处的人,远离了世俗的喧嚣和各种利益的羁绊,这恰是有所作为的大好时光,是我们的高光时刻。
哪个晚年不凄凉?
前几年,有位年轻人写了一部小说,叫做《谁的青春不迷茫》。我没读过这本书,估计是描写青年人励志的小说。今天我愿意借用这本书名的句式,立一个题目,叫做“哪个晚年不凄凉”。凄凉的晚年是人生的常态,几乎每个人到了晚年都要有这样的经历,看开了也就顺其自然,坦然面对了。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离开了社会团体与组织,失去了相应的社会身份也就意味着跟社会割断了联系的脐带。在这样的情况下,离群索居就是必然的状态。随着黄昏的加剧,落日的余晖必然要日益黯淡,随着年纪的进一步增大,必然要走入岁月的更深处,而这个深处必然是越来越暗、越来越黑的。这就带来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处在这个状态的人,该如何过好自己最后的日子,或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做到理智、优雅、潇洒地与这个世界告别。这虽然是一个令人悲痛的话题,但也的确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
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他们对晚年生活必然要追求更高的质量。如何做才能实现这点呢?我谈四个要:一要对亲人更好,不要吝啬自己手里的钱,平时就要多给他们,帮助他们更好的生活与发展,而不必要非等到自己临终之前,交代遗嘱似地这个给点,那个给点。二要雇人不求人。自己遇到困难,要积极用钱解决,尽量不要求人,即便是亲属也不要求,用钱去办事,自己才最方便,省得找麻烦。三要尽可能地让别人感到舒服,在日常的接人待物中,自己吃点小亏不要计较,难得糊涂是最聪明的选择。四要不怕死。要坦然面对这样的结局,感到自己不中用了的时候,要努力争取早点走、快点走。
最后,用林黛玉的几句《葬花词》和本人的一首小诗与大家共勉。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走入了岁月的深处》
岁月彳亍入景深,韶华渐远已蒙尘。
晚霞似火照旧梦,暮岁如霜落满身。
过往云烟皆故事,未来时光待新轮。
放眼闲看风云变,静守余年情自淳。
草稿完成于2024年9月4日,9月5日定稿
——行走在人生的边缘系列之七
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已经开始步入了人生秋天的时候,是在2017年。那年我不到60岁,还在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根本就意识不到不仅是我的职业生涯即将结束,而且我的人生也已经开始步入了岁月的深处。
促使我产生上述认识的是一快一慢两件事的过程。快的事是在这年的一月份,我突然有了两个龙凤胎宝贝,他俩让我在瞬间就实现了人生角色的跃升,一下子就成为了姥爷。当我把孙子抱在怀里的时候,我在心里反复地问自己,这是真的吗?记得我看到我的姥爷和姥姥的时候,他们已经是老态龙钟的样子了,而此时我可没有一点变成那种样子的思想准备呀。又过了两年,我彻底搬过来跟他们朝夕相伴地生活在一起了,到现在,时光荏苒到了2024年,经过这7年多的生活磨练,我不但已经适应了姥爷这个角色,而且生活环境的变化,也促使我实实在在地认识到,我已经走进了人生岁月的深处。在人生这个海洋里,我由一个活跃在浅水层的石斑鱼,现在变成了一条游弋在深海的鮟鱇鱼。
时光的流逝,岁月的变迁是一个不知不觉的过程,但是当你蓦然回首的时候才发现,生活的轨迹是呈阶梯状起伏跌宕的。其中比较明显的有这样几个阶梯:当你有了工作,开始成为一个社会公民的时候;当你结婚并有了孩子、当了爸爸的时候;当你成为爷爷或姥爷的时候,这些节点都是你的人生角色产生急剧变化的时候。而每一次这样的变化,都意味着你的人生岁月向更深处迈出了一步。
在孙辈身上长到的见识是令人惊奇的
尽管我对当姥爷是有些思想准备的,但是当一个孙女,一个孙子在我的左右臂一边抱一个的时候,这种高兴真地使我乐得找不到北了。以前只是知道有心花怒放这个词,此时此刻才真正体会到这种幸福的滋味。跟孩子在一起的日子,不仅是一种天伦之乐,更重要的是孩子在不自觉当中也使我见识了许多“人之初”的形成,其中悟出的道理是令人称道和惊奇的。仅举两例,就体现了人之成长的神奇。在我家,两个小家伙一直是生活在双语的环境之中。在爸妈面前他们之间都说英语,我和老伴跟孩子说汉语,在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我们跟孩子在一起,所以,她俩还是说汉语的时间更多。大约在他俩3岁左右的时候,有一天我故意用英语先问祺祺,“Doyouwanttogotothesupermarket?”意思是“你想去超市吗?”他正玩呢,头也不抬就回答说,“Yes,Iwantto.”“是的,我想去。”我又问艾玛同样的问题,她也毫不犹豫地这么回答了。过了一会儿,我又用汉语问他俩:“英语的‘超市’怎么说?”他俩都愣愣地看着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一现象说明,他们还不懂得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切换翻译,哪怕是相同的单词,离开了语言的整体结构,他们也是听不懂的。由此我得出结论,一个人母语的形成不是先学会一个个的单词,而是先在头脑中不自觉地形成语言的结构与体系,这样才能够保证张嘴就说,而不像成年人说外语那样,先是在头脑中翻译完后再表达出来。这正是成年人学外语如此困难的根本症结所在。成年人学外语,首先是零散地背单词,在头脑中并没有形成外语的语言结构与思维体系。说得通俗一点,头脑中根本就没装上外语的程序,不能用这种语言进行思维,因此,多数都属于哑巴英语。可以说,语言是人之初的起点,而它的形成,原来是这样的一种机理。这个知识是两个孩子在不经意间教给我的。后来在上海我跟一个资深的外语老师交流这个问题,他也肯定我的这种认识。
再就是一个人性格与秉赋的形成完全是天生的,绝不是后天养成的,后天可能有些变化,但其基本的特质不会变。我家的两个小家伙各自完全不同,简直就是两种动物,我称他们俩一个是小猫丫头,一个是小癞皮狗。女孩艾玛的表现是独立与高冷。睡醒觉了,从来不哭,就自己趟在那里玩儿。男孩祺祺则恰好相反,睡醒就哭,抱起来就好了。女孩除了粘爸爸,跟其他人都很疏远,没有事从不靠近,就做自己的事。她的最大弱点就是没主意,不知道自己该玩什么,大都是看祺祺玩啥她就跟着玩啥。而祺祺则特别地粘人,浑身像没有骨头一样,看见姥姥和我就往怀里钻,恨不得骑到肩膀上,甚至抱着脑袋就亲脸,亲得我满脸口水。祺祺的最大优点是喜欢看书和思考,不管什么书,拿起就能看进去,以至于现在眼睛都有点近视了。而艾玛就特别会看大人的眼色行事,还能在日常生活中管束祺祺,甚至是欺负祺祺。再就是祺祺大大咧咧,啥事也不往心里去,哪怕是艾玛打了他,过一会儿就忘了。而艾玛的嫉妒心极强,任何事情都要跟祺祺争抢,往往是祺祺让着她。所以,我家的这两个小家伙完全不一样。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一个人的基本性格与禀赋绝对是与生俱来的,根本不是教育管束出来的。对于孩子这样的成长特点,如果不是两个孩子在一起朝夕相伴地成长比较,而是单独地成长,要显露出其性格特征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与过程。所以常言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人与人的差别是从娘胎里带来的道理。而真正地认识到这一番道理,非经长时间对人的观察与思考是不可能形成的。我如果不跟孙辈们这样地生活在一起,要想认识到这些,也基本是不可能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我已经走到了人生岁月的深处。
去年秋季开学后,随着小家伙们上学了,家里面顿时安静了下来。我的自由时间更多了一些,相应地观察与思考的机会也更多了。最近忽然发现,我所处的世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来得是如此的猝不及防,以至于我没有些许的思想准备,就像在游泳池里,我一个猛子扎进了深水区,进到了另一个空间。
我身处在一个寂静的世界
不论是身处在魔都大上海,还是在家乡的四线城市,面上的喧嚣都是一样的,白天的车水马龙,夜晚的霓虹闪烁,广场的喷泉,公园里的歌声与舞姿,无不显露着城市的繁华与市民的奔放。当我一个人孤零地走在大街上、商场内、公园里等地的时候,忽然,耳畔会传来这样的声音:“你是谁?要到哪里去?”我猛地意识到,针对这样的问题,我该回答吗?我能回答清楚吗?因为周边的这个喧嚣的世界已经不是我曾经生长、生活的环境了,他们既不需要我,我对他们也没有任何的期待与归属感,甚至这个世界已经跟我没有什么关系了。我这才意识到:此刻我彷佛置身于一个与以往平行但又互不相关的另一个空间里。
想到这些,四周的喧嚣声彷佛忽然停止了,整个世界顿时令人可怕地安静了下来。来往的汽车都是无声地与我擦身而过;身旁的人也是悄无声息地匆匆走过;随身携带的两部手机,已经好几年基本没有呼入的电话了,不用设置就处于静音状态;地铁里没有了噪音,旁边的人都跟我保持着距离;商场里的收银员头也不抬地敲打着键盘,然后示意我扫码付款;小区的保安见我进来,看都不看我一眼,任我走入闸门;在电梯上,里面的人一脸严肃,彼此都是一副陌生加警惕的样子。我下了电梯,打开自己家的房门,里面突然传来了艾玛和祺祺的叫声:“姥爷!”啊!我又回到了这个唯一接纳我的,叫做家的生活空间。
一旦我走出家门,外面所有的人和事,人和物都跟我没有任何的关系。相应的,除了家里的几个人之外,也基本没有任何组织与个人会主动地联系我,对我提出要求。这就是我目前走入了岁月深处的一个典型表现。我相信,绝大多数65岁以上的退休人员,只要认真地想想大都处在这样的境遇之中。基于此,我经常地问我自己,在这样的条件下,我还有什么用?我该做些什么?这就自然地引出一个哲学问题,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古今中外的各类人都试图回答好这个问题。中央电视台的一位资深著名记者在大庭广众面前,信誓旦旦地说:“人生没有任何意义!”如果都是这样的理念,那么,人活着的目的又何在呢?我查了一下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大家的观点,除了西方荒谬主义代表人物加缪外,他们大都坚持认为人生是有意义的。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阐述最深刻的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立德与责任担当思想。也就是“三不朽”与“四作为”。即:“立德、立功、立言”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总的理想和要求,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贡献。作为普通人,正确的人生态度应该是,不求轰轰烈烈,但愿踽踽独行于世。对于身处人生岁月深处的人,远离了世俗的喧嚣和各种利益的羁绊,这恰是有所作为的大好时光,是我们的高光时刻。
哪个晚年不凄凉?
前几年,有位年轻人写了一部小说,叫做《谁的青春不迷茫》。我没读过这本书,估计是描写青年人励志的小说。今天我愿意借用这本书名的句式,立一个题目,叫做“哪个晚年不凄凉”。凄凉的晚年是人生的常态,几乎每个人到了晚年都要有这样的经历,看开了也就顺其自然,坦然面对了。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离开了社会团体与组织,失去了相应的社会身份也就意味着跟社会割断了联系的脐带。在这样的情况下,离群索居就是必然的状态。随着黄昏的加剧,落日的余晖必然要日益黯淡,随着年纪的进一步增大,必然要走入岁月的更深处,而这个深处必然是越来越暗、越来越黑的。这就带来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处在这个状态的人,该如何过好自己最后的日子,或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做到理智、优雅、潇洒地与这个世界告别。这虽然是一个令人悲痛的话题,但也的确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
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他们对晚年生活必然要追求更高的质量。如何做才能实现这点呢?我谈四个要:一要对亲人更好,不要吝啬自己手里的钱,平时就要多给他们,帮助他们更好的生活与发展,而不必要非等到自己临终之前,交代遗嘱似地这个给点,那个给点。二要雇人不求人。自己遇到困难,要积极用钱解决,尽量不要求人,即便是亲属也不要求,用钱去办事,自己才最方便,省得找麻烦。三要尽可能地让别人感到舒服,在日常的接人待物中,自己吃点小亏不要计较,难得糊涂是最聪明的选择。四要不怕死。要坦然面对这样的结局,感到自己不中用了的时候,要努力争取早点走、快点走。
最后,用林黛玉的几句《葬花词》和本人的一首小诗与大家共勉。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走入了岁月的深处》
岁月彳亍入景深,韶华渐远已蒙尘。
晚霞似火照旧梦,暮岁如霜落满身。
过往云烟皆故事,未来时光待新轮。
放眼闲看风云变,静守余年情自淳。
草稿完成于2024年9月4日,9月5日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