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所谓朋友,就是能与之共情的人,即使彼此之间没有太多的交流,但是心意相通。正常情况下,利益关系不会存在情谊之中,所以没有利益关系的朋友之间的关系往往都很牢固。一旦有了利益,朋友那层关系便也会渐渐变了味道。物质乃生存之本,任何人的底气都源于他的经济实力,只要利益到位,陌生人便也成了暂时的朋友;一旦利益消失,朋友就会变成陌生人。所以说,下水通水性,做人懂人性,这就很重要了。
不同性格与趣味的人可以成为朋友,但是,他们彼此的朋友不一定适合分享,否则大家都会失去。是朋未必是友,反之亦然。朋友,一个暖心的称谓,随着世事变迁,现在与过去有了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定义发生的变化。过去的朋友定义很纯净,也很干脆。那时的朋友是兄弟、是姐妹,是思想和情感的统一或是互补的一种依赖,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既是遥不可及的期盼,也是挥之不去的影子。尽管平时不在一起,很久也没有联系,但是朋友依然是朋友!纵使相隔千里,一旦想起,就会洋溢起美好的回忆。听说朋友有困难,便如同自己遇到同样的境地,惺惺相惜,绝无波澜,因为彼此的关系全靠感情维系。若即若离的关系其实也是朋友之间最牢固的关系,很久没联系,却一直心里记得,随时都可以真诚的那种。
现在所谓的朋友就大相径庭了,而且概念也较以往大了很多,哪怕仅仅只是认识,见过一次面,一起吃过饭,现场扫码加了微信、留了电话。要不是碰巧还有个机会一起,便几乎没有后话了。除了那些敬业精神十足的人们,会时不时推介他的一些产品和项目,但凡这样的人一般情况下是绝不会主动和你断了来往,即便是每天问候也不可能会是朋友。甚至是距之前一起吃饭的时间久了,因为其他原因再一次相聚,互相介绍的时候,可能有一方忆起,然后便会更加熟络起来,那也未必会成为朋友,因为现在的朋友大多是靠机会和演戏。
事实上无论是过去的朋友还是现在的朋友,相识便是缘分,有了各种相聚的机会,才有可能会有彼此的继续!少一些商机,少一些势力,就会少一些卖弄,少一些伤害。多一份关心,多一份叮咛,便会多一些相聚,多一些回忆。朋友,远远近近都要记得。无论朋友有多富,都不要忘记自己是谁,无论朋友有多穷,也不要忘记一起拥有过的曾经,因为这份情感只有值得不值得之别,因为友谊从来都没有高贵贫贱之分。与朋友相处只要真心交往,情谊都会灼灼发光,纯净苍穹。无论朋友是帮忙还是坑骗都应该有其特定的原因——帮忙,是因为朋友有那个能力,举手之劳,何足挂齿?坑骗,是因为朋友实在没办法了,危难之际不择手段!不特意这份感激,不在意那种伤害。事实上,能够成为朋友,其身份地位都大致相等,至少也是一个圈子里的人。若是一个“大官”和一个“小民”成了朋友,那就一定有别的原因。或原本就是贫贱之交,或后者其实是隐士,再不然就是交往时并未暴露身份。当然,一个人如果社会地位慢慢高起来,便会相应地产生孤独寂寞之感,甚至会有“高处不胜寒”的体会,比如皇帝几乎无一例外是没有朋友的,因为实在没有人能够和他平等。
朋友之间,总有某种共同之处,或同乡,或同学,或同事,或同年,或同道,或同志,或性情相同,或志趣相同,或观点相同,或境遇相同。一旦发现其共同点,便很容易成为朋友。这一点,比生活中众多平等还重要。两个人,如果相同之处极多,情投意合,一见如故,也可能不会在意身份地位的差异而成为朋友,比如“忘年之交”即是。然而,有一种人如同藤蔓一般,因为他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向上生长,攀附对他来说,尤为重要,而且还会缠绕。最后,藤蔓一样的人,可能会与我们一样高,甚至超过我们,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与这样的人交往久了,我们自身的生命力也会下降,直至枯萎死亡。如此藤蔓一样的人还是不要与其交友为好!另外,如果是真的朋友,不管何时何地,都要给别人留足面子,千万不要随意揭人家的短。朋友聚会时,当官的不要居高临下,有钱的不要财大气粗,平庸的不要低三下四,低俗的不要奴颜婢膝。给别人面子,首先一定要做好自己。譬如官场上就没有永远的敌人,也不会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所以说,野心家的朋友一般都是阴谋家。
朋友不像兄弟,是天意安排;也不像夫妻,由父母参考。朋友就像一本书,都是自找的,最有自主权,也最能激起每个人发自内心的热情。更何况,有选择,就有自由。既有珍惜与结交的自由,也有束之高阁或是断交的自由。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同则交,不同则散,既可相知于患难,也可相忘于江湖,比其他的人际关系,要宽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