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亭子桥,在暖阳的轻抚下,宛如一位沉静的智者,散发着古朴而沉稳的气息。那横跨运河的桥身,恰似一道坚实的脊梁,默默承载着岁月的重量。河水在桥下缓缓流淌,波光粼粼,仿佛在轻声诉说着无尽的故事。桥栏上的雕花,虽历经风雨的侵蚀,却仍能让人依稀看出昔日的精美绝伦。桥上行人来来往往,有的行色匆匆,有的悠然自得,他们与亭子桥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动静相宜的画卷。
亭子桥,这座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的古桥,于我而言,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
怀想当年,在那“史无前例”的动荡岁月,大学纷纷关门,知识分子备受冷落,“读书无用论”像一道游魂在社会上肆意游荡。十六岁那年,我初中毕业便踏上了北国的征程,成为了一名守边的士兵。在部队的日子里,我挥洒着青春的汗水,经历着艰苦的磨练。那时候的我,从未想过知识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八十年代初,我从部队回到江南小城无锡。本以为可以开启新的人生篇章,却未料在进入企业当钳工时,遭遇了重重困境。工厂不承认我那张“文革”期间读的初中文凭,我仿佛一下子成了知识海洋落潮后被丢下的螺丝壳,与文盲仅一步之遥。那种被忽视、被边缘化的感觉,让我心中充满了失落和无奈。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转折。我在迷茫时,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我们的党委书记还成鸿,在翻阅档案时发现了我的过往。他了解到我曾是个当过文书,还是个曾立功受奖的兵。于是,他动了恻隐之心,决定送我和另外两位职工去井亭中学进修。那一刻,我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期望。
那座井亭中学,老百姓都喊它亭子桥中学,只因它在一座大桥畔,桥上有座漂亮的亭子。这座亭子,据说在古时候就叫井亭。三个月的脱产进修,我放下了锤子榔头钢锯,重新背上书包,与一群十几岁的小弟弟、小妹妹成为了同学。刚开始的时候,我心中充满了羞愧和不安。毕竟,我已不再年轻,与这些孩子们相比,我感觉自己就是个异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融入了这个新的环境。那些孩子们的纯真和热情感染了我,让我重新找回了学习的热情。
在井亭中学的日子里,我每天都从亭子桥上走过。这座古桥,仿佛成了我人生的新起点。它见证了我的努力与奋斗,我也渐渐知道了这座古桥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故事。
它曾是东郊进城的必经之路,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了无数的变迁。从明嘉靖知县王其勤重修城墙前的熙春门,到后来的靖海门,这座桥也从熙春桥变为了亭子桥。桥上的井亭,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留存着往昔的美丽。
宋、元时代,它还是一座木桥,中央的木结构亭子为行人提供了避风雨和休憩的场所。遥想当年,人们背着行囊,走在这座木桥上。当风雨来袭时,他们便躲进亭子里,感受着那份宁静与温馨。那只木亭的造型非常奇特,亭的顶层中央有一个空的小天井,形似无锡惠山“华孝子祠”前那座四面牌坊一样,好像一个“井亭”。如今,亭子桥附近有一个新村叫“井亭”新村,出典即源于此。
明初洪武年间,它被改建成石级拱形桥。这一转变,不仅是建筑形式的改变,更是时代的进步。石拱桥更加坚固耐用,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它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兴盛与繁荣。
明朝成化年间和清康熙年间两次重修,井亭依旧。这两次重修,体现了人们对这座古桥的重视和爱护。它不仅仅是一座交通枢纽,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乾隆十六年,皇帝南巡,亭子桥因桥洞高度不够被抬高,却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为了方便皇帝御舟在运河中通行,无锡境内运河上的亭子桥、莲蓉桥、南门吊桥等,因桥洞高度不够,于乾隆十五年,事先将上述桥梁均抬高三尺。这番折腾,虽然给亭子桥带来了一定的破坏,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乾隆六十年,亭子桥进行加固重修,桥洞运河两侧,都留出几十公分的石条,作为“牵道”,方便过往重载船只上的纤夫背纤行走。可以想象,在那个时代,运河上船只往来穿梭,纤夫们背着纤绳,艰难地行走在“牵道”上,他们的汗水和艰辛,为这座城市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封建时代亭子桥东逸附近有一土墩,每年立春前,县衙门便要委派差役前去筑坛,作为“劝农坛”。在立春前一日,由知县率佐贰等属官,坐轿列仪仗出东门过亭子桥行迎春礼。辛亥革命后这一礼节便废除了。这一传统习俗,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农业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末民初,因为亭子桥周围水陆交通方便,桥的附近兴起了不少民族工业。如羊腰湾无锡第一家机械纺织厂“业勤纱厂”,桥北为当时无锡桥街巷无锡设备最好的铁工厂“工艺铁工厂”。工厂前的马路被命名为“工艺路”,这是无锡第一条马路。从此新建工厂陆续兴建,到1937年抗战前夕,较大的丝厂有如“隆昌”“美新”“嘉春”等,还有数十家中、小型丝厂,都开设在亭子桥附近。以前站在亭子桥中央,可见四周烟囱林立。这一时期,亭子桥见证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和发展。然而,抗日战争的爆发,让这里的工厂遭受了战火摧毁,往日的繁华不再。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封锁东门,禁止居民出入,原来商业不景气的东门更显冷落。抗战胜利后,东门虽然重新开放,但从东门到亭子桥一带,仍是冷清,没有一家像样的商店,没有一家大菜馆,没有高档的旅馆,更没有一家戏院。
新中国建立后,东门外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亭子桥曾是一些重要的商品供应基地,像“百货批发站”“纺织品批发站”等,羊腰湾的仓储业也兴旺起来。当年的亭子桥又经过了几次改造和扩建。
1952年为了方便人力车、自行车、小板车过桥,将原来桥上的石级改为斜坡桥面。这一改变,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968年拆除历经数百年的古石桥,改建为长22米、宽12米的单孔双曲拱桥。修建期正值“文革”高潮,工程结束后,桥名也适应那个年代需要,一度改名为“爱武桥”。这一时期,亭子桥见证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变迁。
1980年,为将原来东门外熙春街拓宽为“人民东路”,亭子桥改建成桥高28.2米,桥体加上延伸段长40米的钢筋混凝土的肋拱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交通运输繁忙,原桥又不适应了。
2002年再度扩建为40米宽的钢筋混凝土肋拱桥,成为市区交通最繁忙的桥梁之一。亭子桥是崇安区和南长区的分界桥,桥南为南长区,桥北为崇安区。
如今,流经市区的京杭大运河,正在整治、开发沿河景点。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可以站在亭子桥上眺望大运河两岸秀丽的水乡风光。
亭子桥不但是我人生转折的见证,它亦见证了我的爱情。走出亭子桥中学后,我通过数年努力,获得了大学文凭,调进科室,成了中干。也就在这时候,我邂逅了生命中的她——我的妻子。那时候,为了谈恋爱,我常常从单位骑单车,轻快地穿过街巷,向着亭子桥飞驰而去。当车轮碾过亭子桥的桥面,那熟悉的触感仿佛是岁月的问候。上桥下桥,我的心快乐的如同展翅高飞的小鸟。亭子桥,在那一刻,成了连接爱情的彩虹桥。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看着我们的青春与爱情在时光中绽放。桥下的流水潺潺,似在为我们的故事伴奏;桥上的微风拂面,仿佛在诉说着温柔的祝福。这座古桥,见证了我们的相遇、相知与相爱,它承载着我们的甜蜜与憧憬,成为了我们爱情中最美的风景。
然而,在岁月的流转中,也有遗憾。亭子桥东侧的菩提庵内,那棵有着近300年树龄的古银杏树,在拓建亭子桥时,虽被保护起来,却最终因个别人的滥剥树皮而枯死。这仿佛是历史在叹息,提醒着我们要珍惜那些古老的记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站在亭子桥上,眺望大运河两岸秀丽的水乡风光,我感慨万千。这座古桥,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我的人生历程。它让我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应该珍惜知识,努力奋斗,为自己的人生书写精彩的篇章。同时,我们也要珍惜那些古老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我们应珍惜当下,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让生命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而亭子桥,将永远屹立在那里,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与奋斗。
亭子桥,这座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的古桥,于我而言,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
怀想当年,在那“史无前例”的动荡岁月,大学纷纷关门,知识分子备受冷落,“读书无用论”像一道游魂在社会上肆意游荡。十六岁那年,我初中毕业便踏上了北国的征程,成为了一名守边的士兵。在部队的日子里,我挥洒着青春的汗水,经历着艰苦的磨练。那时候的我,从未想过知识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八十年代初,我从部队回到江南小城无锡。本以为可以开启新的人生篇章,却未料在进入企业当钳工时,遭遇了重重困境。工厂不承认我那张“文革”期间读的初中文凭,我仿佛一下子成了知识海洋落潮后被丢下的螺丝壳,与文盲仅一步之遥。那种被忽视、被边缘化的感觉,让我心中充满了失落和无奈。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转折。我在迷茫时,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我们的党委书记还成鸿,在翻阅档案时发现了我的过往。他了解到我曾是个当过文书,还是个曾立功受奖的兵。于是,他动了恻隐之心,决定送我和另外两位职工去井亭中学进修。那一刻,我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期望。
那座井亭中学,老百姓都喊它亭子桥中学,只因它在一座大桥畔,桥上有座漂亮的亭子。这座亭子,据说在古时候就叫井亭。三个月的脱产进修,我放下了锤子榔头钢锯,重新背上书包,与一群十几岁的小弟弟、小妹妹成为了同学。刚开始的时候,我心中充满了羞愧和不安。毕竟,我已不再年轻,与这些孩子们相比,我感觉自己就是个异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融入了这个新的环境。那些孩子们的纯真和热情感染了我,让我重新找回了学习的热情。
在井亭中学的日子里,我每天都从亭子桥上走过。这座古桥,仿佛成了我人生的新起点。它见证了我的努力与奋斗,我也渐渐知道了这座古桥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故事。
它曾是东郊进城的必经之路,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了无数的变迁。从明嘉靖知县王其勤重修城墙前的熙春门,到后来的靖海门,这座桥也从熙春桥变为了亭子桥。桥上的井亭,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留存着往昔的美丽。
宋、元时代,它还是一座木桥,中央的木结构亭子为行人提供了避风雨和休憩的场所。遥想当年,人们背着行囊,走在这座木桥上。当风雨来袭时,他们便躲进亭子里,感受着那份宁静与温馨。那只木亭的造型非常奇特,亭的顶层中央有一个空的小天井,形似无锡惠山“华孝子祠”前那座四面牌坊一样,好像一个“井亭”。如今,亭子桥附近有一个新村叫“井亭”新村,出典即源于此。
明初洪武年间,它被改建成石级拱形桥。这一转变,不仅是建筑形式的改变,更是时代的进步。石拱桥更加坚固耐用,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它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兴盛与繁荣。
明朝成化年间和清康熙年间两次重修,井亭依旧。这两次重修,体现了人们对这座古桥的重视和爱护。它不仅仅是一座交通枢纽,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乾隆十六年,皇帝南巡,亭子桥因桥洞高度不够被抬高,却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为了方便皇帝御舟在运河中通行,无锡境内运河上的亭子桥、莲蓉桥、南门吊桥等,因桥洞高度不够,于乾隆十五年,事先将上述桥梁均抬高三尺。这番折腾,虽然给亭子桥带来了一定的破坏,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乾隆六十年,亭子桥进行加固重修,桥洞运河两侧,都留出几十公分的石条,作为“牵道”,方便过往重载船只上的纤夫背纤行走。可以想象,在那个时代,运河上船只往来穿梭,纤夫们背着纤绳,艰难地行走在“牵道”上,他们的汗水和艰辛,为这座城市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封建时代亭子桥东逸附近有一土墩,每年立春前,县衙门便要委派差役前去筑坛,作为“劝农坛”。在立春前一日,由知县率佐贰等属官,坐轿列仪仗出东门过亭子桥行迎春礼。辛亥革命后这一礼节便废除了。这一传统习俗,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农业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末民初,因为亭子桥周围水陆交通方便,桥的附近兴起了不少民族工业。如羊腰湾无锡第一家机械纺织厂“业勤纱厂”,桥北为当时无锡桥街巷无锡设备最好的铁工厂“工艺铁工厂”。工厂前的马路被命名为“工艺路”,这是无锡第一条马路。从此新建工厂陆续兴建,到1937年抗战前夕,较大的丝厂有如“隆昌”“美新”“嘉春”等,还有数十家中、小型丝厂,都开设在亭子桥附近。以前站在亭子桥中央,可见四周烟囱林立。这一时期,亭子桥见证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和发展。然而,抗日战争的爆发,让这里的工厂遭受了战火摧毁,往日的繁华不再。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封锁东门,禁止居民出入,原来商业不景气的东门更显冷落。抗战胜利后,东门虽然重新开放,但从东门到亭子桥一带,仍是冷清,没有一家像样的商店,没有一家大菜馆,没有高档的旅馆,更没有一家戏院。
新中国建立后,东门外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亭子桥曾是一些重要的商品供应基地,像“百货批发站”“纺织品批发站”等,羊腰湾的仓储业也兴旺起来。当年的亭子桥又经过了几次改造和扩建。
1952年为了方便人力车、自行车、小板车过桥,将原来桥上的石级改为斜坡桥面。这一改变,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968年拆除历经数百年的古石桥,改建为长22米、宽12米的单孔双曲拱桥。修建期正值“文革”高潮,工程结束后,桥名也适应那个年代需要,一度改名为“爱武桥”。这一时期,亭子桥见证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变迁。
1980年,为将原来东门外熙春街拓宽为“人民东路”,亭子桥改建成桥高28.2米,桥体加上延伸段长40米的钢筋混凝土的肋拱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交通运输繁忙,原桥又不适应了。
2002年再度扩建为40米宽的钢筋混凝土肋拱桥,成为市区交通最繁忙的桥梁之一。亭子桥是崇安区和南长区的分界桥,桥南为南长区,桥北为崇安区。
如今,流经市区的京杭大运河,正在整治、开发沿河景点。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可以站在亭子桥上眺望大运河两岸秀丽的水乡风光。
亭子桥不但是我人生转折的见证,它亦见证了我的爱情。走出亭子桥中学后,我通过数年努力,获得了大学文凭,调进科室,成了中干。也就在这时候,我邂逅了生命中的她——我的妻子。那时候,为了谈恋爱,我常常从单位骑单车,轻快地穿过街巷,向着亭子桥飞驰而去。当车轮碾过亭子桥的桥面,那熟悉的触感仿佛是岁月的问候。上桥下桥,我的心快乐的如同展翅高飞的小鸟。亭子桥,在那一刻,成了连接爱情的彩虹桥。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看着我们的青春与爱情在时光中绽放。桥下的流水潺潺,似在为我们的故事伴奏;桥上的微风拂面,仿佛在诉说着温柔的祝福。这座古桥,见证了我们的相遇、相知与相爱,它承载着我们的甜蜜与憧憬,成为了我们爱情中最美的风景。
然而,在岁月的流转中,也有遗憾。亭子桥东侧的菩提庵内,那棵有着近300年树龄的古银杏树,在拓建亭子桥时,虽被保护起来,却最终因个别人的滥剥树皮而枯死。这仿佛是历史在叹息,提醒着我们要珍惜那些古老的记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站在亭子桥上,眺望大运河两岸秀丽的水乡风光,我感慨万千。这座古桥,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我的人生历程。它让我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应该珍惜知识,努力奋斗,为自己的人生书写精彩的篇章。同时,我们也要珍惜那些古老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我们应珍惜当下,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让生命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而亭子桥,将永远屹立在那里,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与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