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是个善良的人,善意待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凡事退让三分,哪怕与人争吵,还想着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对!
1997年,我初三,面临中考的压力,功课紧张;家里穷,日子过得紧张。一个月放次假,平常不回家,都是同村人帮忙带菜到校,饭用饭票到食堂打。村里一个小女生,背三四个人的几大罐菜,走上四十多里路,脚都脱层皮。偶然,妈妈拖她带五毛钱给我,我高兴极了,走路如小鸟跃动,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考一百分。对我而言,一百分易得,五毛钱难有。
毕业前,我们忙着复习备考。我每天抠着算着,饭票买多少,不能问家里多要钱,更不能买多了饭票,以后不再到校,饭票多了无益,浪费那个钱,太可惜。毕竟,一斤饭票要一元多钱。
中考前几天,我数数袋子里的饭票,还剩三斤多,退是不可能退的,干脆多吃点,全吃到肚子里,或者到学校内的小店里,换点学习用品,防止中考时缺少文具;或者到门口的农家,用饭票购买一点小菜吃。天天吃干菜,实在难以下咽。校门口,常有农妇从自家地里摘点蔬菜,炒起来装在盆里售卖,可以用钱,也可以用饭票。
我揣着饭票,如同揣着巨款,走路抬头挺胸。这时,一位同学王走过来。他是我的同班同学,初二时就在一个班,但我们之间不熟。他家离县城近,我家住在偏僻的乡下,不是同一个世界。
他找到我,嗫嚅地开口,问我借点饭票。我有些惊讶,马上要毕业,借给他,他还能还吗?我仔细看看他,面黄肌瘦,走路摇摇摆摆,好像两三天没吃饭的样子,想着中考报名时,他填写的居然和我是同一所中专,以后可能再相遇。
也许是缘份,善良的我迟疑了半分钟,愣在那儿,不知道怎么好?毕竟饭票,对我来说,是重要的物资,相当于人民币。
他看出我的迟疑,肯定地说:“放心,到时一定还你。”
我才留下两斤,把剩下的一斤六两饭票借给他。他接过饭票,眼睛里晶莹闪烁,像含着泪光,转身拿碗去打饭。
马上中考,中考后离校,我到处找王同学,时时留意着他,想着他还我饭票。寻到寝室里,看见他,他低着头,正在收拾行李,打包被子,锁好箱子,等父亲来接他。
我站在边上,看着他,想着如果他父亲来,刚好有钱。结果,一直没等到他父亲,回家的班车已经来到校门口,“滴滴滴”地催促,我无奈地踏上去,不住地回头,依依不舍,像丢下极重要的东西。
因着报考同一所学校的缘故,我们都达到录取的分数线。我去县城,在医院体检,再次遇到他。他在父亲的陪同下,卷着衬衫袖口,手里按着棉签,刚好抽完血。
我踏进医院的大门。他看见我,明显退后一步,眼神黯淡下去,如同没看见似的。
我知道,他已看见我,也记得借钱的事。
我想上前,问他要饭票,可善良的我怎么开得了口?我想着,他要是主动还饭票,或者把饭票等值的人民币还我,那就更好。
我盼着,直到被陪我体检的父亲拉着,喊着“快走,别磨磨蹭蹭,等下还要回家”,也终究没等来那一斤六两的饭票,相当于两元钱。
在我的目光注视下,王同学离开医院,走出大门,消失在拐角。他的分数刚好上线,虽然入闱体检,但按最终录取比例来讲,几乎没有收到入学通知书的可能性。
也许,对于现在而言,两元钱真不值一提,但对于1997年的我,无异于巨款,相当于天文数字。我一次次地问自己,他明明记得,怎么可以不还?他怎能不知道,一斤六两是我吃了数天干菜,才省下来的?他怎能如此无情无义,将别人的善良踩在脚底下,不屑一顾?
二
他是我的同事,不太熟。我们学校很大,三千多学生,两百多位老师,虽然彼此都认识,但熟悉的不多。到学校呆了几年,大家都知道我喜欢写作,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当然,他也知道。
那年春节刚过,学校放寒假,正月初六,我还沉浸在家人团圆的快乐中,享受着美好的天伦之乐。坐在火炉盆前,熊熊的炭火燃烧,映照在身上,暖洋洋的。电话铃声响起,接起,是他。他祝福我新年快乐,接着话锋一转:“小文老师,我这里做一个课题。这个学期开学就要提交材料,马上结题,还缺少一个结题报告。你有空吗?要不来帮我写下,到时我在课题上加上你名字,评职称有用。”
听了他的话,本身不善于拒绝别人的我,以试探性的口吻问:“急吗?不急的话,开学之后,我再帮你完成。”我想评职称,这挺重要,对于课题上加名字,是一个大诱惑。其它条件,我基本符合,目前就少了一个课题。
“有点急。如果可以的话,你今天就下来。”他回答我。
我只好点头同意,骑着摩托车,准备出发。当时,阴雨天,路面湿滑,天寒地冻,离开火炉盆,怕冷的我常常瑟瑟发抖。出发前,妻子再三叮嘱我:“慢点,太冷了,就在路上跳一跳,找个地方烤个火。”
逆风,迎寒,我骑车一百多里,抵达县城,来到学校。他把材料发给我,交待几句后离开。剩下的事,就是我一个人坐在电脑桌前绞尽脑汁。天知道,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课题的人,是怎么根据他的各项材料,整出一个结题报告的。
把报告交给他时,我的眼圈黑黑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一个人呆在县城,不太会做饭,我又不习惯到饭店用餐,家庭经济不允许,刚购买房子,交完首付,欠下一屁股债,正如我只能选择骑车下县一样。
他点点头,给我一个满意的笑容,称赞我完成质量很高。我顺利完成他的任务,又骑着车下乡,同样一百多里,头顶太阳明晃晃的,我的心理很是明媚:有了课题,我评职称就大大降低难度。
那年暑假,我评职称,找到他,问他课题的事。他把课题证书拿给我,我傻眼了,上面压根没有我名字。我有些诧异与纳闷,瞪圆了眼睛,愣在那儿,不知道怎么办?
他解释,真加了名字,并把结题材料指给我看,确实有名字,只不过是最后一位,算是末位参与人。只不过,结题证书,只写前三名,后面都是旁观者。
无奈,我只能推迟评聘职称的时间。把结题证书还给他时,我的心里有些愤恨,但又释然——他没有说谎,确实加了我名字,是我理解错误。
又一年,又一个新的学期,傍晚放学,晚霞映天,他找到我,抓我当差,补他的缺。他说,学校正在收集“忠义礼智信”的相关故事,让我帮忙整理一些“信”的。他怕我不答应,立刻补充,很简单的,到网上搜索,符合主题,没有文字错误就行。
他都这么说了,我还能说“不”?更何况,他已经光荣升为学校的副校长,算是我的领导。面对领导布置的工作,我没办法推三阻四。
白天上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没有时间,熬了数个夜晚,做事脚踏实地的我,绝不允许敷衍了事,虽然很多资料来自网上,但逐字逐句校对,每个标点都不放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虚与委蛇,隐忍退让,终于完成工作,交给他。他同样一番表扬,表示将来有机会,一定多向校长美言,多多提携于我。我听在耳里,并没有把他的话放在心中,很多人言不由衷,从飘忽的眼神就可以看见。
过了半个月,我收集的“信”故事,以壁挂图画的形式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无数师生走过时,都要驻足阅读,了解里面的故事,感悟人物的精神。我有些沾沾自喜,毕竟有五分之一出自我手。虽然没有我的大名,但确实有我的一份功劳。
时间一晃,那学期放假,我到学校财务室签字,办理工资上的一些事情,无意中瞥到一张“额外工作补贴表”,上面明明显显标注着纲要——编注壁挂图画内容,补贴工资350元,领取人签字上有他的名字,刚劲有力的字体,像是一个大大的讽刺。
我太善良,辛辛苦苦为人作嫁衣,娶的还是我的新娘。一瞬间,我有种愚蠢莫过于自己、恨不得扇自己两耳光之感。
从那以后,我再见他,只是一张笑脸,再无其它交集,抱着“远离是非之人”的想法。他纯粹把我当成免费的劳动力,一次又一次,我再不警醒,那只能去当“天底下最大的傻瓜”。
“人之初,性本善。”“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多年以来,我一直信守善良本份,乐于助人,在他人困难时扶持、帮助,做一个“德行高尚”之人。只是,不知不觉间,我用这一块块砖筑造的城墙,坚不可摧,却将自己围在里面,冲不出来,饱受哲磨与苦难。这,本不该我承受。
也许,对这样的人,我该严词厉色地加以拒绝,大声说“不”。如此,既可守住善良,也可保护自己。
我是个善良的人,善意待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凡事退让三分,哪怕与人争吵,还想着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对!
1997年,我初三,面临中考的压力,功课紧张;家里穷,日子过得紧张。一个月放次假,平常不回家,都是同村人帮忙带菜到校,饭用饭票到食堂打。村里一个小女生,背三四个人的几大罐菜,走上四十多里路,脚都脱层皮。偶然,妈妈拖她带五毛钱给我,我高兴极了,走路如小鸟跃动,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考一百分。对我而言,一百分易得,五毛钱难有。
毕业前,我们忙着复习备考。我每天抠着算着,饭票买多少,不能问家里多要钱,更不能买多了饭票,以后不再到校,饭票多了无益,浪费那个钱,太可惜。毕竟,一斤饭票要一元多钱。
中考前几天,我数数袋子里的饭票,还剩三斤多,退是不可能退的,干脆多吃点,全吃到肚子里,或者到学校内的小店里,换点学习用品,防止中考时缺少文具;或者到门口的农家,用饭票购买一点小菜吃。天天吃干菜,实在难以下咽。校门口,常有农妇从自家地里摘点蔬菜,炒起来装在盆里售卖,可以用钱,也可以用饭票。
我揣着饭票,如同揣着巨款,走路抬头挺胸。这时,一位同学王走过来。他是我的同班同学,初二时就在一个班,但我们之间不熟。他家离县城近,我家住在偏僻的乡下,不是同一个世界。
他找到我,嗫嚅地开口,问我借点饭票。我有些惊讶,马上要毕业,借给他,他还能还吗?我仔细看看他,面黄肌瘦,走路摇摇摆摆,好像两三天没吃饭的样子,想着中考报名时,他填写的居然和我是同一所中专,以后可能再相遇。
也许是缘份,善良的我迟疑了半分钟,愣在那儿,不知道怎么好?毕竟饭票,对我来说,是重要的物资,相当于人民币。
他看出我的迟疑,肯定地说:“放心,到时一定还你。”
我才留下两斤,把剩下的一斤六两饭票借给他。他接过饭票,眼睛里晶莹闪烁,像含着泪光,转身拿碗去打饭。
马上中考,中考后离校,我到处找王同学,时时留意着他,想着他还我饭票。寻到寝室里,看见他,他低着头,正在收拾行李,打包被子,锁好箱子,等父亲来接他。
我站在边上,看着他,想着如果他父亲来,刚好有钱。结果,一直没等到他父亲,回家的班车已经来到校门口,“滴滴滴”地催促,我无奈地踏上去,不住地回头,依依不舍,像丢下极重要的东西。
因着报考同一所学校的缘故,我们都达到录取的分数线。我去县城,在医院体检,再次遇到他。他在父亲的陪同下,卷着衬衫袖口,手里按着棉签,刚好抽完血。
我踏进医院的大门。他看见我,明显退后一步,眼神黯淡下去,如同没看见似的。
我知道,他已看见我,也记得借钱的事。
我想上前,问他要饭票,可善良的我怎么开得了口?我想着,他要是主动还饭票,或者把饭票等值的人民币还我,那就更好。
我盼着,直到被陪我体检的父亲拉着,喊着“快走,别磨磨蹭蹭,等下还要回家”,也终究没等来那一斤六两的饭票,相当于两元钱。
在我的目光注视下,王同学离开医院,走出大门,消失在拐角。他的分数刚好上线,虽然入闱体检,但按最终录取比例来讲,几乎没有收到入学通知书的可能性。
也许,对于现在而言,两元钱真不值一提,但对于1997年的我,无异于巨款,相当于天文数字。我一次次地问自己,他明明记得,怎么可以不还?他怎能不知道,一斤六两是我吃了数天干菜,才省下来的?他怎能如此无情无义,将别人的善良踩在脚底下,不屑一顾?
二
他是我的同事,不太熟。我们学校很大,三千多学生,两百多位老师,虽然彼此都认识,但熟悉的不多。到学校呆了几年,大家都知道我喜欢写作,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当然,他也知道。
那年春节刚过,学校放寒假,正月初六,我还沉浸在家人团圆的快乐中,享受着美好的天伦之乐。坐在火炉盆前,熊熊的炭火燃烧,映照在身上,暖洋洋的。电话铃声响起,接起,是他。他祝福我新年快乐,接着话锋一转:“小文老师,我这里做一个课题。这个学期开学就要提交材料,马上结题,还缺少一个结题报告。你有空吗?要不来帮我写下,到时我在课题上加上你名字,评职称有用。”
听了他的话,本身不善于拒绝别人的我,以试探性的口吻问:“急吗?不急的话,开学之后,我再帮你完成。”我想评职称,这挺重要,对于课题上加名字,是一个大诱惑。其它条件,我基本符合,目前就少了一个课题。
“有点急。如果可以的话,你今天就下来。”他回答我。
我只好点头同意,骑着摩托车,准备出发。当时,阴雨天,路面湿滑,天寒地冻,离开火炉盆,怕冷的我常常瑟瑟发抖。出发前,妻子再三叮嘱我:“慢点,太冷了,就在路上跳一跳,找个地方烤个火。”
逆风,迎寒,我骑车一百多里,抵达县城,来到学校。他把材料发给我,交待几句后离开。剩下的事,就是我一个人坐在电脑桌前绞尽脑汁。天知道,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课题的人,是怎么根据他的各项材料,整出一个结题报告的。
把报告交给他时,我的眼圈黑黑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一个人呆在县城,不太会做饭,我又不习惯到饭店用餐,家庭经济不允许,刚购买房子,交完首付,欠下一屁股债,正如我只能选择骑车下县一样。
他点点头,给我一个满意的笑容,称赞我完成质量很高。我顺利完成他的任务,又骑着车下乡,同样一百多里,头顶太阳明晃晃的,我的心理很是明媚:有了课题,我评职称就大大降低难度。
那年暑假,我评职称,找到他,问他课题的事。他把课题证书拿给我,我傻眼了,上面压根没有我名字。我有些诧异与纳闷,瞪圆了眼睛,愣在那儿,不知道怎么办?
他解释,真加了名字,并把结题材料指给我看,确实有名字,只不过是最后一位,算是末位参与人。只不过,结题证书,只写前三名,后面都是旁观者。
无奈,我只能推迟评聘职称的时间。把结题证书还给他时,我的心里有些愤恨,但又释然——他没有说谎,确实加了我名字,是我理解错误。
又一年,又一个新的学期,傍晚放学,晚霞映天,他找到我,抓我当差,补他的缺。他说,学校正在收集“忠义礼智信”的相关故事,让我帮忙整理一些“信”的。他怕我不答应,立刻补充,很简单的,到网上搜索,符合主题,没有文字错误就行。
他都这么说了,我还能说“不”?更何况,他已经光荣升为学校的副校长,算是我的领导。面对领导布置的工作,我没办法推三阻四。
白天上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没有时间,熬了数个夜晚,做事脚踏实地的我,绝不允许敷衍了事,虽然很多资料来自网上,但逐字逐句校对,每个标点都不放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虚与委蛇,隐忍退让,终于完成工作,交给他。他同样一番表扬,表示将来有机会,一定多向校长美言,多多提携于我。我听在耳里,并没有把他的话放在心中,很多人言不由衷,从飘忽的眼神就可以看见。
过了半个月,我收集的“信”故事,以壁挂图画的形式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无数师生走过时,都要驻足阅读,了解里面的故事,感悟人物的精神。我有些沾沾自喜,毕竟有五分之一出自我手。虽然没有我的大名,但确实有我的一份功劳。
时间一晃,那学期放假,我到学校财务室签字,办理工资上的一些事情,无意中瞥到一张“额外工作补贴表”,上面明明显显标注着纲要——编注壁挂图画内容,补贴工资350元,领取人签字上有他的名字,刚劲有力的字体,像是一个大大的讽刺。
我太善良,辛辛苦苦为人作嫁衣,娶的还是我的新娘。一瞬间,我有种愚蠢莫过于自己、恨不得扇自己两耳光之感。
从那以后,我再见他,只是一张笑脸,再无其它交集,抱着“远离是非之人”的想法。他纯粹把我当成免费的劳动力,一次又一次,我再不警醒,那只能去当“天底下最大的傻瓜”。
“人之初,性本善。”“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多年以来,我一直信守善良本份,乐于助人,在他人困难时扶持、帮助,做一个“德行高尚”之人。只是,不知不觉间,我用这一块块砖筑造的城墙,坚不可摧,却将自己围在里面,冲不出来,饱受哲磨与苦难。这,本不该我承受。
也许,对这样的人,我该严词厉色地加以拒绝,大声说“不”。如此,既可守住善良,也可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