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南山区的广德市,有一个群山环抱的小镇,潺潺的汭河绿水自省级泰山自然保护区下的四合乡流淌而来,从镇中穿境而过。东邻卢村乡,南郊四合乡,西与杨滩镇相连,北与誓节镇接壤。这里就是柏垫镇,她山岚起伏,竹林似海,树木丛丛,民风淳厚。悠悠岁月记载了柏垫镇的国防情怀,尘封的历史抹不去柏垫镇的国防情结。
一
镇的东北面,有一座山,名曰:“青峰岭”,是上世纪60年代初建成通车的广德到宁国的215省道必经之地,从凤桥向南越岭而过。始建于1958年,再建于1975年的青峰岭水库,镶嵌在崇山峻岭之中,公路依山傍水,蜿蜒而下,直达柏垫镇,在水库库尾的公路东侧,有一条能通行汽车的便道,顺山而建,通向山冲里的王村。由于广德地处苏浙皖三省八县交界中心特殊的地理区位,在“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特殊时期,战略意义非同凡响。处在柏垫社区王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通信总站宣城通信营广德通信连(机务段)应运而生。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我在柏垫税务所工作期间,未曾踏入半步。
2009年8月2日作为原县地方税务局的职员与本单位的基干民兵,为了训练实弹射击,第一次踏进王村。虽说,军用通讯站早已撤销,但是,一应俱全的办公用房、营房、操练场、靶场和食堂、门岗、围墙等,彰显了当年的威严。
营区的围墙上,铁丝拉成的电网,虽然锈迹斑斑,确也印证当年十分严格的保密。门岗围墙外硕大的告示牌上醒目的八个大字“军事重地,谢绝入内”,提醒人们这里是军事禁区。整个通讯站是建在两边被竹林覆盖的山冲内,营地是建在一条较为平坦的冲洼中,进入营区左边是战士们用餐的烹饪间和餐厅,饮用的是山泉水,照明和工作用电是自备的柴油发电机。再就是营房和办公用房。洼地中混泥土铺就的训练场(篮球场),靶场,完好无损。右边的山中,是用人工凿成的山洞,洞门虽已封闭,但洞门外用钢筋混泥土建造的房屋,还是那样坚固,那是通讯站保卫的核心岗位,又一道军哨。洞口外的木质电话杆上几十根电话线集中拉入洞中,接上电话交换台,连接全国各地军营,仪器上红黄蓝的指示灯,昼夜不停地闪亮着。在那个年代保证军用电话的畅通,防止电话线的被损、被破坏就是通讯站战士们的主要任务。抗美援朝中的“上甘岭战役”,金耳世的左膝盖在战斗中被炸断,仅剩一根筋连着大腿,他强忍着剧痛,拖着断腿,用两只手肘撑在地上爬行20余米,一连接通了3个被炸断的电话线头,而他却因流血过多,在上甘岭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在无线通讯还未运用于军方前,有线通讯在军中是何等的重要。
五十年代始,一根根用柏油包裹的木质通讯电杆,驮着一条条架空的铁丝国防通信专线从广德柏垫而过,为了保证这条专线的正常通信,当年南京军区就在柏垫的王村建设了这个机务段,派驻了一个连的兵力来保障通信的正常运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柏垫镇上还能经常看到人民解放军架着马车到镇上采购生活用品。
通信兵诞生在“八一南昌起义”中,是人民军队最早建立的兵种之一,是担负军事通信的兵种,通常由通信、通信工程、通信技术保障组成,是运用各种通信装备和通信设施,保障军队指挥和武器控制的通信联络,组织实施无线电通信对抗,航空兵导航和野战军邮等。新中国成立后,总参通信部作为解放军领导全军通信建设的职能部门至2011年6月改编为总参谋部信息化部。
时代在发展,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军事通信科技在日新月异的进步。五十六十年代建设的架空明线国防通信网,七十八十年代建设的国防长途地下电缆网,九十年代随着各种手段并用,各种业务综合,并能将作战指挥、武器控制、情报处理、后勤保障联为一体的通信系统,进入新世纪着力发展了一体化的综合通信平台。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架空明线的国防专用线已被淘汰,坐落在柏垫王村的通信机务段完成了历史使命,被南京军区撤销。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德县人民武装部于1993年9月全面接收。接收之后,广德人武部曾经作为枪械仓库使用过一段时间,由于是孤山野洼,为安全起见,仓库又迁回广德城里。
虽然,通信机务段已不存在,部队已撤走,但王村并没有赋闲,依然承担着为广德各乡镇和市直单位民兵练靶习武的任务,为国防建设默默地奉献着。
二
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惨痛的教训。
为了赶超西方,强我国防,建设强大的空军体系,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我国独立自主研制了空警预警机。在校验测试的最后阶段,2006年6月3日,飞越广德县柏垫镇街道的上空,飞机已经出现故障,机下是215 省道上往来穿梭的车辆和大片良田,街道上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为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机组人员当机立断,朝着柏垫东南方向的姚村无名山头冲去,在山顶上空失控坠毁爆炸,包括机组人员在内的40人全部遇难,山顶被砸出一个大坑,树林和竹林燃起了大火,火势并未向四周蔓延,周边的林木伫立在飞机爆炸边的山上,静静地托扶着英烈们被炸碎的身体,仿佛是为英烈们祈祷,山川静哀,竹木肃立。第一时间内柏垫政府迅速组织力量在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搜寻为国防现代化献身的英雄们。
为缅怀英烈,地方政府将失事山头命名为“英烈山”,柏垫中心小学改名“广德航空小学”。
目前,英烈山空难纪念馆已经在姚村落成,在空难发生地,从山脚到飞机坠毁的陡峭山顶,建造了水泥台阶、英烈陵、英烈亭、40位英烈的碑位竖立在台阶的两旁,碑上镶嵌着烈士的照片、篆刻着出生年月和生平事迹等。
我不止一次地到过英烈山,每次都饱含着眼泪,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叩拜着爬上英烈捐躯的山岗,聆听着讲解员讲解这个悲壮的故事,最小的年龄才20余岁,其中还有两名将军级高级工程师,他们是在赶超世界军事强国的科研战线,奋战在柏垫的山区长满毛竹的山岗上献身,这个离奇事故的发生使我国的预警机研发又落后了10年以上。
可以告慰英烈们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式上被誉为“长空千里眼,云天中军帐”的预警机,率先亮相。机背上的一个“大圆盘”,形似“大蘑菇”。预警机研发成功,就是给国防装备戴上了一顶皇冠,预警机上的雷达恰似皇冠顶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三
“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在215省道柏垫镇的前程村向左拐,行进不到5里地,一座步兵的枪弹雕塑竖立在路旁。进入厂区,大门两旁砖混门柱上的厂牌“国营利民机械厂”和“月克冲纪念馆”,让人思绪又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国家三线建设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展现了共产党人、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和地方政府“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三线精神。现在,已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德市柏垫镇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可曾想象,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苏联、美国两个超级大国对我国虎视眈眈:军事威胁,苏联直接出兵珍宝岛,美国侵犯越南,制裁大棒高举,经济封锁日益严峻。为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外敌入侵。党中央和毛主席做出了“靠山、隐蔽、分散”的国防三线建设要求。飞机、大炮、坦克等重型武器生产厂家的迁往大西北的四川等省,简称“大三线”。枪弹等小型武器选择了皖南山区,是 “小三线”布局的重点区域。柏垫镇由于地形和交通的便利又与国防“小三线建设”结下了缘分。1965年3月,江苏省国防工办看中了此地,正式决定在广德县柏垫建立一个枪厂和一个配套枪弹厂,完成一枪一弹的布局。最终枪厂(军工代号971)国营新苏机械厂,定址于柏垫梅村李家湾。弹厂(军工代号940)国营利民机械厂厂在柏垫燕塘村(今柏垫镇前程村)月克冲建立。两厂厂名的寓意为新中国的苏醒,一切的利益为了人民。“新苏”和“利民”像一对孪生的兄弟,像鱼儿与水的关系,弹离不开枪,枪不能无弹。这是那个年代世界局部战争的重要武器,也是保护新中国疆土的“利器”。那时的柏垫是谓枪弹的“孵化”基地。
利民厂建设初期,条件异常艰苦,缺少专业的施工设备和建筑材料,很多设备、建材都是依靠工人们肩挑背扛。村民家的牛棚、简易的油毡棚成了工人们的宿舍,吃的更是粗茶淡饭,喝的是山泉水。虽然苦、累,但没有人怨言,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不计报酬的高低,为了国防建设,与敌人抢时间,昼夜奋战,没有被困难吓倒,全厂职工万众一心,攻克一道道难关,终于在1966年5月1日前完成第一批一万余发枪弹的生产,并顺利通过技术鉴定。七十年代的高光时刻,厂里最多时拥有职工近2000人。1974年开始连续多年产能超过4000万发,1977年-1978年,连续两年荣获“大庆式企业”的称号。1979年度利民厂研制的SDB-77型射钉工具枪和枪弹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科学技术显著贡献奖。
同期开工建设的国营新苏机械厂与利民厂隔山相望。厂区也被群山所环绕,绵延数公里。基础建设工作主要由来自苏州、南京、无锡的建筑公司负责。生产枪械,强我国防。广德县政府无条件动员全县大量民兵、当年的柏垫公社(柏垫政府)举全社之力动员社员参与“三通一平”。建成后的主要产品就是56式7.62mm半自动步枪。在很长一个时期内都是我军、民兵的主要制式武器,同时也是对外军援的主要兵器之一。
我在“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时期,曾经在五合大队民兵营参加了到利民厂靶场实弹射击的训练,体验了枪弹组合运用。枪是射弹基座,弹必须依靠枪的顶针撞击,引爆底火才能发挥威力。当年我们五合山里的基干民兵,用新苏厂生产的56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和利民厂生产的56式步枪子弹,真枪实弹地“干了一回”。上弹夹,推上堂,瞄准星,三点对一线,扣动扳机,子弹冲出枪膛“嗖”地飞向“靶牌”,飞入“敌人”心脏。
1969年3月,中苏在珍宝岛爆发冲突,大战一触即发,我国加强了备战级别,生产任务暴增,新苏厂在当年4月就开始,三班制的生产,来满足国防的需要。
1979年的那一场自卫反击战,新苏厂又成为定点生产厂,各个车间满负荷生产,产品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让边防军民手握枪杆,子弹灌满枪膛,瞄准侵犯之敌,扣动扳机。
强大的国防,保证了国土安全。曾经的辉煌已成为历史,柏垫镇“小三线”枪弹两厂的建设在我国的国防事业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那段特定的国防建设历史将成为难以磨灭的红色记忆。
在新时代,柏垫将以此为资源,打造文旅康养生态之镇,振兴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