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龙坳者,洞口县古楼乡之一隅也。距县城不足十里,有公路蜿蜒而至,人皆谓之“最美”,然所谓美者,不过水泥铺就,两旁杂树丛生耳。
千亩茶园,诚然可观。茶树排列成行,如兵卒之阵列,静待采撷。采茶女穿梭其间,手指翻飞,摘取嫩芽,纳入腰间竹篓。其动作之熟练,令人想起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不过彼处是钢铁机械,此处是血肉之躯罢了。茶场主人每每夸耀其茶如何醇香,如何养生,而采茶女日晒雨淋,工钱几何,则无人问津。
山顶有二凉亭,木质结构,漆色半褪。游人至此,莫不驻足小憩,凭栏远眺。雪峰山确在望中,苍翠连绵,云雾缭绕。有文人墨客至此,必吟咏一番,或拍照留念,发至朋友圈,配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类词句,旋即收获数十点赞,便觉不虚此行。
民宿林立,外观古朴,内里则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床榻柔软,热水充足,无线网络畅通无阻。住客多来自城市,厌倦了钢筋水泥,来此寻求“田园之乐”。晨起推窗,见薄雾笼罩茶园,便觉心旷神怡;夜来听虫鸣蛙叫,又感返璞归真。殊不知此等享受,皆赖于无数乡民之劳作。彼辈夙兴夜寐,维持这一方“世外桃源”,供城里人偶尔栖居,发些感慨,而后复归尘嚣。
蓝玉故事,当地人津津乐道。传说明朝将军蓝玉曾在此驻兵,留下诸多遗迹传说。导游口若悬河,添油加醋,游客听得入神,时而惊叹,时而唏嘘。故事真伪,无人考究,横竖不过是个消遣的谈资。历史在此地被碾碎,重组,包装成旅游产品,供人消费。
地道美食,无非是些山野土产。腊肉熏得黝黑,咬劲十足;野菜清炒,略带苦涩;米酒浑浊,后劲颇大。城里人食之,赞不绝口,谓之“原生态”。而当地老农常年以此为食,未见其感恩戴德,只道是填饱肚子而已。
挖龙坳之美,美在距离——离城市足够近,方便抵达;离城市足够远,可以产生隔膜与想象。游人至此,带着都市的疲惫与空虚,汲取些许田园气息,便觉心灵得到净化。而真正的乡村生活,其艰辛与单调,则被巧妙地掩藏在“农家乐”的招牌之后,不为人知。
我见茶园中有老妪,腰弯如弓,仍在采摘。问其年纪,已近七旬。“儿子媳妇都去城里打工了,”她说,“留下我和老头子看家。采点茶,多少贴补家用。”
夕阳西下,游客渐稀。挖龙坳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山村,有美景,也有艰辛;有传说,也有现实。人们来了又走,带走照片与记忆,留下钞票与垃圾。而挖龙坳依然在那里,不因游人的赞叹而增色,也不因无人问津而减彩。
旅游开发之于乡村,犹如粉饰之于朽木,终难掩其内里之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