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个春花秋月,多少个星斗满天,小屋里的我。忘却屋外缤纷的世界,泡杯热茶。点根香烟,便沉入书的世界。
书是一种力量之源,人生缺少了书籍。就像宇宙没有了太阳。要读书就得买书,于是常常逛书店,见了就买,宁愿饿肚子。买来的书在柜子里装了一排又一排,床底下还委屈着不少,用时才知太少太少。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参加教育工作以来,不知不觉就迷上了书。为了阅读方便,我订了《青年作家》《语文报》两份刊物。当时我心底有一个念头:将来某一天,要使自己能加入到堂堂的省作协,那是多好的事呵!为了保存完整,我还在年末将刊物两头打孔,并用线绳装订了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起初的《红楼梦》《唐诗选》《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安娜卡列尼那》《战争与和平》《复活》;再到后来的9套“西宁文学丛书”如:鲍义志之《哦,大森林》、林惜醇之《茶余饭后》、陈宜之《那里再不遥远》、骆树基之《末名集》、刘会彬之《南走北走》、李向宁之《我不敢忘记》、赵秋玲之《心灵的方舟》、杜菊花之《桃花雪》以上这些书籍都被一一陆续放进了并不算大的书柜。
古人很重视人生志向的确立,立存高远,就会自我激励,奋发向上,有所成就。
在生活的海洋中向理想的彼岸远航,只有不畏艰险、不断进取的人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明志是为激流勇进的人生注入你的第一推动力。
《苟子•劝学》中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大意为:要想达到千里之外,就要一步一步地走;要想聚成大海,就要汇集许多小河流。同样,要想成就大事业,也要从小事开始,一步一步地做。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持之以恒,最终一定会成功。
会处理生活的人,一定懂得怎样给自己安排这样一片不受干扰的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在这里,你可以想你所要想的,做你所要做的,躲开一切你所要躲开的,逃避一切你所要逃避的。这片小天地就是你寄托灵魂或你真正的自己的地方。这便是—书房,用你的爱好去美化并充实你的生活,这样,物质与精神才可以平衡。
生活中,有些人无聊之时,一有时间就打麻将;有些人一有时间就去呼朋唤友喝酒;有些人一有时间就看小说;有些人一有时间就写文章。
读书是我人生的乐趣和必需。书让我高尚与富有,尽管我在物质上尚属贫寒。
宁静致远。只有在宁静中才能过滤掉生活中的许多杂质,才能找到内心的宁静和丰富。
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品之则如醇香美酒,久逢甘霖。
对原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专职作家井石先生之散文随笔集《煮字坊笔记1、2》;我省地方史研究学者靳育德先生之《河湟三部曲》,即“河湟故园情”“河湟杂记”“河湟拾遗”;以及地方史学者任玉贵先生之《沧桑岁月的记忆》;到《青海日报》社会文化专刊部主任马钧的文学评论《文学的郊野》;我省著名诗人宋长玥之《一个男人的青海》《前世纪的情歌》《今生寂寞》《西大荒》;《西海农民报》原主编曹启章先生之《足迹》;也有《青海税报》主编郭守先之《天堂之外》;还有已故《河湟》杂志社主编铁进元先生之《军统上校的传奇》;以致我国语言大师林语堂先生之《生活的艺术》,我都有涉猎。
一部部作品,代表一位作者不同的心声;一部部作品,反映不同的历史背景;一部部作品,都包涵丰富的年轮。
2008年5月,征文“读书最幸福”被中宣部宣教局、文化扶贫委员会、文化部社文司、新闻出版总署发行司、共青团中央青农部、全国妇联宣传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民日报社、中国文化报社联名评为“我与新农村建设”全国农民读书征文活动三等奖。
2010年,是不同凡响的一年。我起先的夙愿也终于如期实现,自己终于被吸收为一名省作协会员。为了这个梦,我曾彷徨、犹豫、憔悴、失望过。但还是迎来了艳阳天。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即1984年8月,参加教学工作以来,我一直迷上了图书馆。那里,有我的精神食粮、有我的梦想和希望。
这还是去年的事,为“读西宁、品书香”在全社会读者层面,西宁市图书馆面对广大读者及图书馆曾经工作人员,进行了为“喜迎二十大,全民共阅读”征文活动。为充分表达一个基层普通读者对图书馆的难忘往事,从阅读里感受家乡蜕变,在书香中起航人生梦想,我就以“美丽阅读伴我行”为题,将稿件起先交给了区图书馆,尔后区图书馆又推荐给了市图书馆。可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这篇字数将近5000字内容的稿子竟被市图书馆选入了进去,不仅如此,到了9月份市图书馆青海读书会会长刘志强,还专门打电话通知我,我亲自到市图书馆,拿到了这本散发着油墨馨香味的作品集,我喜出望外,经过细心阅读,就把它轻轻地存放在了并不算大的书柜。
当然,我清醒地明白:这只是万事才开头而矣,以后离文学之路还遥遥无期。只有只争朝夕,只有脚踏实地,只有认真读书,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读书是我们的精神体操,因为它提升了我们的思维和认知。
在书中,你可以与李白一起攀登太姥山,采摘白云红霞;可以和李清照共赏绿肥红瘦、梅子黄雨时,和她在荷花丛中争渡;你也可以和徐志摩在康桥上信步徜徉,共同采摘桥下河中的水草;你还可以和孔子、老子、冰心、巴金、老舍、矛盾做知心朋友;和鲁迅、莎士比亚、雨果、贾平凹、柴可夫斯基、高尔基一起畅谈。
读书是一种休闲,而且是更具层次、更有意义的休闲。
古人云: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所言极是,书中的人物可谓丰富多彩,不仅有科幻小说中描写的两万年后的超人,还可以追溯到人类历史的开端。记录的事情千奇百怪,从对福尔摩斯侦探故事的巧妙叙述到科学发现和管教孩子的方法。
我从书中认识了新朋友,扩大了社会知识,也学到了新的语言。
我最快乐的时光便是—与书为伴,相知永远。
看书—买书—藏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会持续永远!如果有人问我:你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哪里?我会毫不迟疑地告诉他:是书店,这是我今生的习惯!
夏日的窗前,坐在阳台的沙发上翻书,体味书中那悠远而绵长的意境,我常常会有一种杂念顿消、思虑澄明的感觉。冬天的夜晚,给自己泡一杯茶。尽管窗外凛冽的寒风。窗内灯光柔和,暖意融融,文字作为最好的伴侣,给人的心头平添了许多宁静和温馨。为此,我总是把大部分的闲暇时间用在读书看报上,在读书看报的同时,我也把自己脑海里忽然闪现的一个灵感、一缕思绪、一点想法或者一个疑问记录下来。就这样,以阅读、笔耕为爱好,拥有了一份自得其乐的“耕读生活”。
《生活的艺术》是一本告诉人怎样去生活,怎样去寻找快乐的书。林语堂先生在书中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兮》,总结了中国古人如何品茶,如何吃酒,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他把中国文人的那种浪漫的生活方式和高雅的艺术情调用他独有的语言幽默地展示出来,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模式。我觉得热爱生活的人不能不读它,它像是在和你闲聊怎样去休闲,又像是在和你严肃地讨论应该持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它教我们必须学会享受生命和人生。
书中第十二章“文化的享受”,其中有一半题目为“读书的艺术”。其实内容就是教我们如何读书,我觉得这些内容特别受用,有些还符合一些教育原则。归纳起来这部分讲了三个问题: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
“读书是文明生活中所共认的一种乐趣”,这是作者认为要读书的第一大原因。他认为读书可以接触到古今中外的任何人,拿起一本书就立刻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如果这是一本好书就可以和一个最善言谈的人对话了。而不读书的人只能和少数几个人谈话。如果一个人能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读书就像是到另一个世界游览一番,难道这不能成为读书的理由吗?
其次,作者认为读书的目标“并不是为了要使心智进步”。如果出于这个目的,很可能会勉强自己去读什么书,读完之后获得的只是“我读过这本书了”,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收益。所以他同意宋代诗人的读书目的:“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读书的目标原来是要使自己面目更可爱,语言更有味。所谓“美来自内心”,从书中吸取的营养和味道会让我们变得从容,变得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