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天地,总有一些美文不经意间触动心灵,《时光深处,念您如初》便是如此佳作。近日拜读“天府散文”所刊此文,内心深受震撼。它似细腻诗篇于平凡文字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隔辈之爱。虽然出自职高学生之手,却值得反复研读。
文章开篇清新自然,借张嘉佳《云边有个小卖部》中“有一朵盛开的云缓缓滑过山顶,随风飘向天边。我渐渐明白,有些告别,就是最后一面”的意境,奠定了全文基调。淡淡的哀伤,对时光与告别的深刻领悟,如一缕清风,悄然将读者引入作者的情感天地。
作者刻画奶奶,语言质朴有力。奶奶独居,有间小屋。一张旧床,承载岁月;一个小柜,装满故事;一面窄桌,见证时光;两把木凳,相伴日常;还有那小灶,小得可怜,旧得沧桑,老得质朴。屋内黄黑色土地,嵌着凹凸的石块,为“我”摔倒伏笔,侧面反映奶奶生活的不易。
描绘奶奶对“我”的疼爱,语言饱含深情。“我”磕到石头大哭,奶奶抱“我”入怀,粗糙手掌轻抚“我”头:“乖乖,不哭了。是这房子修得不好,绊疼我们幺儿啦!不哭,奶奶揉揉就好!”“乖乖”“幺儿”亲昵的称呼,瞬间拉近读者与人物距离,让人真切感受奶奶的温暖和关怀。
文中生活场景描绘精彩,充满生活气息与童真童趣。冬日,奶奶小灶生火,“火苗蹿得比我还高,坐在边上,浑身暖烘烘……”火的旺盛温暖,让人仿若置身其中。奶奶从火堆变出烤熟的银杏、土豆等食物,“银杏剥壳,绿莹莹的,吃进嘴里,又香又糯。”细腻描写调动味觉与视觉,仿佛闻到食物的香气。
叙事中,作者巧妙穿插奶奶背影的描写,以小见大,展现奶奶一生的操劳与命运的沧桑。夏日,奶奶背着背篓下地,“清早背着背篓出去,对我说:‘就在前面坡那儿,你站这儿能看见我,大声喊我也能听见。幺儿乖,奶奶一会儿回。’”寥寥数语,勾勒出勤劳且牵挂孙女的奶奶形象。“我”不肯吃饭,奶奶佯装生气出门,“我”发现炉子满是食物。“蒸汽升腾,带着饭香,很快散开不见,恰似她无声叹息,却又默默守护着我。”精妙比喻,将奶奶复杂情感刻画入微。
随着奶奶病情恶化,作者描写愈发触动人心。“她弓着背,头埋膝间,消瘦单薄,喉咙溢出极轻、极痛苦的呻吟”“脸色蜡黄,眼睛浮肿,眸色暗淡无光……”这些细节,真实呈现奶奶被病痛折磨的模样,让读者感同身受,为其遭遇揪心。
作者还借奶奶讲述自身的故事,丰富人物形象。“爷爷不顾家,家中穷困,整天喝酒抽烟,做工换酒,不管家人死活”“她独自拉扯三个儿女,孩子长大后,却很少看望。”这些平实故事,深刻反映奶奶一生苦难与心酸,其坚强与无奈尽在字里行间。
从结构看,文章以“小屋”“背影”“旧事”三个小标题,串联起奶奶与“我”相处的点滴,层次清晰,有条不紊;各部分围绕对奶奶的情感展开,从生活场景到人物形象,再到背后故事,逐步深入,将奶奶形象刻画得丰满立体,作者对奶奶的感恩与怀念之情也层层递进。
这篇文章虽然出自职高学生之手,却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细腻。它如一缕清风,吹散文学创作的矫揉造作;似一首民谣,于简单旋律中传递动人情感。虽然小作者文学技巧不及专业作家娴熟,但这份源自生活、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无比珍贵。它提醒我们,文学创作并非堆砌华丽辞藻,源于生活的真实经历与深刻感悟,方能打动人心。即使人生阅历有限,只要用心感受、记录,同样能创作出触动灵魂的佳作,值得每一位文学爱好者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