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欧阳修《醉翁亭记》,被醉翁亭和乐之美打动,遂去北湖寻亭。建在湖心小岛,藏于树林的流云亭,林涛入座;倒影莲池的五角亭,临水而筑,云影徘徊;院墙之外,长廊如练的春晓亭,古韵悠然;垂柳之下,迎面夕阳的爱晚亭,清新雅致……北湖的亭有很多,但我最欣赏的还是半亭。
何谓半亭?它依墙而建,仅有全亭的一半。
从北湖公园南门进园,前行数十步,可见一丛竹林。凉风习习,竹叶沙沙。半亭两翼,高飞于竹林之上。走过转角,立于半亭正前方,便见匾额上“半亭”两个烫金大字格外醒目。两边柱匾上有同样烫金的诗句“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这是南宋诗人陆游途经果州(今四川南充)时,骑马踏步,喝酒赏花,写下的《临江仙·离果州作》中的句子。夜色里,明月高悬,皎洁的月光倾洒于半个花园,美哉;旅途中,春光明媚,杨柳风轻轻吹着,醉乎?虽惜春伤别,但陆游沉醉在果州美景里,有前所未有的畅快。
半亭连着长长的廊道,廊檐下有朱红的长凳。亭下一汪浅浅的水池,池水清澈见底;池中小石为坻、为嵁、为岩,池岸小石犬牙差互。岸边石头缝里冒出的蕨草,像一把把绿色的芭蕉扇。微风拂过,那些扇子慢摇着,在池水里摇曳生姿;池边几个可爱的小孩正拿着小鱼网,在水中捕捉着什么;亭内廊檐下坐着的大人们,慈爱的目光紧紧地黏在孩子身上。
园林设计者最会造景,在这处景致每一个细节里融入了这首诗的意境,半亭之外,像极了一个小院。依托蜿蜒曲折的步道和绿篱,将左侧半亭部分隔成小院。小院里极具烟火气,有桌有椅,有院坝,有院前老树。
池侧绿篱旁,几座树桩形的石凳围着古朴的圆桌,夏夜坐此赏月好不惬意。石桌不远处,一排雕着古朴图案的圆凳整齐地守候在池边。圆凳旁几只小鸟,时而旁若无人地东瞅西看,时而在微风里闲庭信步。
池子正前方是宽阔的院坝,院坝和小路间筑着一圈小花坛。坛内一株古老的紫薇那粗壮的树干上,一丛丛嫩叶儿蓬蓬勃勃地立着,肆意地绽放醉人之绿。
不远处的湖边,柳条随风摇曳;柳树下,蜿蜒的汉白玉桥悬在湖面上,正好呼应“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园林设计者独具匠心的设计,让半亭之外诗意盎然,意境深远!半亭之外,更有欧公挚爱!
朝暮四季,景致各有不同,望之蔚然而深秀;游人如织,百姓和乐。更巧的是,院前数十步,藏于各种灌木之间,就有一处“曲水流觞”的景致。一块石墩上摆放银锭子状的“曲水流觞”模具,模具下地面上是“曲水流觞”原型。站在这里,我似乎看见:三月三上巳节这天,春光大好,文人们分坐河渠两旁;上流放置的酒杯顺流而下,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同时赋诗、歌吟以助兴,场面高雅而欢快。想必:这群衔觞赋诗的文人之中,那位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或许便是“醉翁”吧!
欧公为官时,积极推动一系列旨在改善民生和社会风气的改革措施,在教育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他提倡广开学堂,鼓励民间办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半亭右侧七步之外,就有嘉湖书院。纵观嘉湖书院发展史,明清时期,顺庆知府饶景晖、沈澹园等,或捐资修建,或扩充规模,为书院的发展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致力于提升果州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
休息日,我时常坐在半亭廊檐下,斜靠廊柱,举目凝望。书院窗前,樱花树从花团锦簇到落英缤纷,从幼芽初吐到枝繁叶茂,书院中“顺庆市民学校”一直都办得有声有色。书法、绘画、国学、茶道、香道、太极、围棋、象棋、中医、古琴等成人人文素养公益提高班里,男女老少学员,学习热情高涨。
嘉湖书院,是北湖之魂!半亭默默伫立在书院一侧,守护这魂,也是在致敬那些重视文化传承和教育发展的先贤们。
徜徉半亭之外,感受着这里独有的静谧与雅致,汲取着自然的灵感与力量。在这里,每一处景致都仿佛是一首无言的诗,每一块石头、每一片叶子都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与未来的憧憬。倘若欧阳修穿越而来,定然也会爱上这里。届时,继《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之后,《半亭游记》将横空出世,传诵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