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来到深圳天色已晚,在下榻的宾馆扔下行李箱,便走上街头。华灯初放,夜色阑珊,虽然行色匆匆,车马劳顿,毕竟来到了想来的地方,无限的惬意还是让周身清爽,悠然自得。
此时已然是冬季,在这里却绿意葱茏。道路两旁高大的棕榈树,枝叶婆娑,树下是一大丛一大丛的龟背竹。不远处还有一人多高的发财树,让人不可想象的是,在北方的人家里,它们可都是栽植在花盆里的温室角色,在这里却随处可见。
想找个吃饭的地方,是很不易的。这里的风味食品大多是各种各样的米粉,多姿多彩的招牌,争奇斗艳,好像是一个个浓妆艳抹的小美女,在向我作姿弄态,我却对这样的风味食品不感兴趣,只能一步步向前走,两只眼睛不停地搜寻着适合自己口味的餐馆。
深圳是著名的南方大都市,符合南方人口味的饮食占据着主导地位,是无可厚非的。北方人不习惯这种饮食也是很正常的,毕竟米粉是南方人的最爱,北方人接触的机会是少了些,我想试着去尝尝,却始终没有敢迈出那一步。
再向前走走,说不定就有期待中的那个店了。抱着这样的想法,一直坚持着向前走,如果再遇不到,就进米粉店尝尝新。
走到一座立交桥下,意外地看见这样一个摊位。一张椅子,一把剃刀,一身雪白的衣装,这里怎么会有个剃头摊位?经营者岁数不大,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嘴上还没有胡须,却显得很干练。他手脚麻利,正在认真地为顾客服务着,看见我慢慢走过来,习惯性地往我的头上瞄瞄。
这里有路灯照耀,并不晦暗,借助这些光亮竟然可以去为他人服务,真的可以了。小老板很谦和,看见我路过,都要微笑着点点头,尽管我不是他可能服务的对象,这份亲和的态度,还是暖人的。不用说,他也是外地人,一脸的谦恭,不用去说什么,笑脸能排除彼此的陌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见这张笑脸,让人体味到无限的温情。
我身后有两位男孩,停下了脚步,与他交流着。我也想跟他交流,他看出了我的想法,认真地看看我。
“你知不知道附近有没有大排档?”我的意思是吃饭的地方,有多种选择,不至于都是米粉店之类的。
他想了想,向前一指。
“过两个红绿灯,向右拐,有湘菜馆可以去,味道不错啊!”他的口音就是湖南人,看来他常去,才向我推荐的。
问对人了,小老板的推荐是他的深有体会,我能感觉到。
二
是的,那里真的有湘菜馆,而且还不是一家。第一家是个夫妻店,老板娘是位个子不高的女人,湖南话说得太深奥,让人听不懂,我只是在门口站站,往店里瞅瞅。那个男人是个厨师,身上穿着白色的衣装,光着头,正在桌前肃立,看见我忙点点头,笑了笑。
他们目前还没有生意可做,店里不免有些冷清。我有些犹豫,这样冷清的结果,让我没有敢踏入。那边还有一家店,紧挨着,好像是姊妹店似的,然而,那是不折不扣的一对手。我想着货比三家,如果这家不如那家,对不起,我只能去那家了。
那一家的门脸显得更大一些,店里灯亮着,却没有一个人。再往前便没有什么了,别无选择,只有那家店了。我立刻转身,什么也没说,直接进店。
店面不大,放下来四五张桌子。门口的一张桌子上,放着些菜蔬,引起了我的兴趣。有两块黑乎乎的腊肉,还有两棵竹笋,一大捆的紫色菜头。这些菜蔬都是听说过,却没有吃过,特别是腊肉,制作的过程就让人觉得很特别,这是南方极具特色的食品,具有非常特殊的典型性。
听老板娘介绍,这些菜蔬都是从老家带过来的。她说的老家当然是湖南了,至于是哪里,我没想去追问。这些菜蔬是我想要的,便重点强调了我是东北人,对湘菜的辣可能受不了的,最好不要太辣了。店里的男人马上走过来,频频点头,表示是可以做到的。小店还没有生意,我是第一单,他们夫妻很重视。
我猛然想到,他们是不是真夫妻,还不知道,我只是猜测的。这样的夫妻档店面是很多的,经常遇到,不必多问。
不一会儿,端上来的第一盘菜是清炒菜头。老板娘放下菜盘时,还报了菜名。青油油的紫色没有怎么改变,反而更加深重了。夹起一棵来,咀嚼的感受是那么的清脆,没有吃过,是全新的感受,真的不错啊!
外面走进来一伙人。一身的朴素,一身的汗渍,走路快捷,带进来一股风。他们还没有落座,便大声说着湖南话,与老板娘打招呼。老板娘眉眼嬉笑,忙应承着。他们之间是很熟悉的,我猛然想起,这家湘菜馆的真正意义所在。有一个固定的吃客团体,正是消费者所需,互惠互利,才能让生意做得起来,才能兴旺发达。
不时有人走进来落座,很快,便把其余的空位坐满,连我的桌子对面也坐上了人。这些人大概是在一起的,刚刚下工,彼此聊着,还隔着桌子打着哈哈,大概是分享一天里的快事。
我的第二盘菜端上来,是竹笋炒腊肉。这是我一直想吃的菜肴,在东北是不可能吃到的,只有来到了南方,才吃得到,真的不容易啊。这是正宗的湘菜,特色食材的咸香与清脆,所体现出的感受是那么的淋漓尽致。
深圳是个极具特色的大都市,常住人口与非户籍人口的比例,竟然能达到百分之六十九以上。也就是说,来深圳的流动人口的比例占城市人口的绝大部分。
我没来这座城市之前,就听说过这些。眼见为实,从一个小小的湘菜馆,便感受到了这种氛围。这座城市每年的春节前后,便有著名的人口大迁徙,有上工潮和下工潮之说,可以想象的是,人潮涌动,那是多么让人震撼的一幕啊。
特殊的城市结构,在支撑起这座城市的框架。对于这里的人,都被城市攥在手心里,被呵护着,被粘连着,想跳也跳不出来。城市是知道这些的,可是,它什么都不会说,它在等着你的诠释,你在诠释中找到自我。你的自我,对于它而言,只是极小的一部分。
三
不时有外卖小哥出现在湘菜馆里,还有许多无法到来的人们,在以这种方式打点着这里的生意。
我走出店来,老板娘的笑脸被灯火的照耀,显得更加生动。曾经的乡下人,能站在这里,不见得是一种荣耀,却是一种生活。实实在在地活着,比什么都现实。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对于我这个过路人,是不可想象的。而对于她,活着的责任,让她问心无愧。
我挥挥手,与她作别。她麻利地转身,进店去应酬了。
脚步轻盈,往回走,又路过立交桥下的剃头摊。生意真的不错啊,小老板手艺也得到大家的认可。我停下脚步,他又下意识地往我的头上望望。我的头发很短,是来的时候修剪过。虽然没有去再修剪的打算,只是觉得这里有新鲜可以蹭到。
我拽过来一个板凳,也坐下来。我解释说,走累了,想歇歇。也许是看我泛白的头发,让他不能说什么。
和他聊两句,他也不避讳,嘴上说,手上动作,两不耽误。他白天是有工作的,晚上来打一份工,多赚一些钱,也让自己的手艺得到展示,他认为是不错的选择。小老板的勤奋,让我敬佩不已。
他们这些人,在城市待久了,在利益中盘算就多了。他们每个人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活着,身后都有自己的家乡,都有自己的亲人,他们的身上所背负的重量也是不同的。面对老家,有更多的是报效,有更多的是想让家里宽裕一些,富足一些。
我不由地为他而感动。我想,能在这个城市里居住,不是什么偶然,而是冥冥之中的感召与照亮,他们就像一点点微弱的光,聚集在一起,闪烁在城市的角角落落。从黑暗中摸索着走来,这是夜行者朴素生活的写照。置身于黑暗之中,没有忘记去寻找那根灯绳。让灯亮起,让光降临,让希望照亮每一个人,这些微弱的光,便会凝聚起无限的力量。
来到深圳天色已晚,在下榻的宾馆扔下行李箱,便走上街头。华灯初放,夜色阑珊,虽然行色匆匆,车马劳顿,毕竟来到了想来的地方,无限的惬意还是让周身清爽,悠然自得。
此时已然是冬季,在这里却绿意葱茏。道路两旁高大的棕榈树,枝叶婆娑,树下是一大丛一大丛的龟背竹。不远处还有一人多高的发财树,让人不可想象的是,在北方的人家里,它们可都是栽植在花盆里的温室角色,在这里却随处可见。
想找个吃饭的地方,是很不易的。这里的风味食品大多是各种各样的米粉,多姿多彩的招牌,争奇斗艳,好像是一个个浓妆艳抹的小美女,在向我作姿弄态,我却对这样的风味食品不感兴趣,只能一步步向前走,两只眼睛不停地搜寻着适合自己口味的餐馆。
深圳是著名的南方大都市,符合南方人口味的饮食占据着主导地位,是无可厚非的。北方人不习惯这种饮食也是很正常的,毕竟米粉是南方人的最爱,北方人接触的机会是少了些,我想试着去尝尝,却始终没有敢迈出那一步。
再向前走走,说不定就有期待中的那个店了。抱着这样的想法,一直坚持着向前走,如果再遇不到,就进米粉店尝尝新。
走到一座立交桥下,意外地看见这样一个摊位。一张椅子,一把剃刀,一身雪白的衣装,这里怎么会有个剃头摊位?经营者岁数不大,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嘴上还没有胡须,却显得很干练。他手脚麻利,正在认真地为顾客服务着,看见我慢慢走过来,习惯性地往我的头上瞄瞄。
这里有路灯照耀,并不晦暗,借助这些光亮竟然可以去为他人服务,真的可以了。小老板很谦和,看见我路过,都要微笑着点点头,尽管我不是他可能服务的对象,这份亲和的态度,还是暖人的。不用说,他也是外地人,一脸的谦恭,不用去说什么,笑脸能排除彼此的陌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见这张笑脸,让人体味到无限的温情。
我身后有两位男孩,停下了脚步,与他交流着。我也想跟他交流,他看出了我的想法,认真地看看我。
“你知不知道附近有没有大排档?”我的意思是吃饭的地方,有多种选择,不至于都是米粉店之类的。
他想了想,向前一指。
“过两个红绿灯,向右拐,有湘菜馆可以去,味道不错啊!”他的口音就是湖南人,看来他常去,才向我推荐的。
问对人了,小老板的推荐是他的深有体会,我能感觉到。
二
是的,那里真的有湘菜馆,而且还不是一家。第一家是个夫妻店,老板娘是位个子不高的女人,湖南话说得太深奥,让人听不懂,我只是在门口站站,往店里瞅瞅。那个男人是个厨师,身上穿着白色的衣装,光着头,正在桌前肃立,看见我忙点点头,笑了笑。
他们目前还没有生意可做,店里不免有些冷清。我有些犹豫,这样冷清的结果,让我没有敢踏入。那边还有一家店,紧挨着,好像是姊妹店似的,然而,那是不折不扣的一对手。我想着货比三家,如果这家不如那家,对不起,我只能去那家了。
那一家的门脸显得更大一些,店里灯亮着,却没有一个人。再往前便没有什么了,别无选择,只有那家店了。我立刻转身,什么也没说,直接进店。
店面不大,放下来四五张桌子。门口的一张桌子上,放着些菜蔬,引起了我的兴趣。有两块黑乎乎的腊肉,还有两棵竹笋,一大捆的紫色菜头。这些菜蔬都是听说过,却没有吃过,特别是腊肉,制作的过程就让人觉得很特别,这是南方极具特色的食品,具有非常特殊的典型性。
听老板娘介绍,这些菜蔬都是从老家带过来的。她说的老家当然是湖南了,至于是哪里,我没想去追问。这些菜蔬是我想要的,便重点强调了我是东北人,对湘菜的辣可能受不了的,最好不要太辣了。店里的男人马上走过来,频频点头,表示是可以做到的。小店还没有生意,我是第一单,他们夫妻很重视。
我猛然想到,他们是不是真夫妻,还不知道,我只是猜测的。这样的夫妻档店面是很多的,经常遇到,不必多问。
不一会儿,端上来的第一盘菜是清炒菜头。老板娘放下菜盘时,还报了菜名。青油油的紫色没有怎么改变,反而更加深重了。夹起一棵来,咀嚼的感受是那么的清脆,没有吃过,是全新的感受,真的不错啊!
外面走进来一伙人。一身的朴素,一身的汗渍,走路快捷,带进来一股风。他们还没有落座,便大声说着湖南话,与老板娘打招呼。老板娘眉眼嬉笑,忙应承着。他们之间是很熟悉的,我猛然想起,这家湘菜馆的真正意义所在。有一个固定的吃客团体,正是消费者所需,互惠互利,才能让生意做得起来,才能兴旺发达。
不时有人走进来落座,很快,便把其余的空位坐满,连我的桌子对面也坐上了人。这些人大概是在一起的,刚刚下工,彼此聊着,还隔着桌子打着哈哈,大概是分享一天里的快事。
我的第二盘菜端上来,是竹笋炒腊肉。这是我一直想吃的菜肴,在东北是不可能吃到的,只有来到了南方,才吃得到,真的不容易啊。这是正宗的湘菜,特色食材的咸香与清脆,所体现出的感受是那么的淋漓尽致。
深圳是个极具特色的大都市,常住人口与非户籍人口的比例,竟然能达到百分之六十九以上。也就是说,来深圳的流动人口的比例占城市人口的绝大部分。
我没来这座城市之前,就听说过这些。眼见为实,从一个小小的湘菜馆,便感受到了这种氛围。这座城市每年的春节前后,便有著名的人口大迁徙,有上工潮和下工潮之说,可以想象的是,人潮涌动,那是多么让人震撼的一幕啊。
特殊的城市结构,在支撑起这座城市的框架。对于这里的人,都被城市攥在手心里,被呵护着,被粘连着,想跳也跳不出来。城市是知道这些的,可是,它什么都不会说,它在等着你的诠释,你在诠释中找到自我。你的自我,对于它而言,只是极小的一部分。
三
不时有外卖小哥出现在湘菜馆里,还有许多无法到来的人们,在以这种方式打点着这里的生意。
我走出店来,老板娘的笑脸被灯火的照耀,显得更加生动。曾经的乡下人,能站在这里,不见得是一种荣耀,却是一种生活。实实在在地活着,比什么都现实。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对于我这个过路人,是不可想象的。而对于她,活着的责任,让她问心无愧。
我挥挥手,与她作别。她麻利地转身,进店去应酬了。
脚步轻盈,往回走,又路过立交桥下的剃头摊。生意真的不错啊,小老板手艺也得到大家的认可。我停下脚步,他又下意识地往我的头上望望。我的头发很短,是来的时候修剪过。虽然没有去再修剪的打算,只是觉得这里有新鲜可以蹭到。
我拽过来一个板凳,也坐下来。我解释说,走累了,想歇歇。也许是看我泛白的头发,让他不能说什么。
和他聊两句,他也不避讳,嘴上说,手上动作,两不耽误。他白天是有工作的,晚上来打一份工,多赚一些钱,也让自己的手艺得到展示,他认为是不错的选择。小老板的勤奋,让我敬佩不已。
他们这些人,在城市待久了,在利益中盘算就多了。他们每个人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活着,身后都有自己的家乡,都有自己的亲人,他们的身上所背负的重量也是不同的。面对老家,有更多的是报效,有更多的是想让家里宽裕一些,富足一些。
我不由地为他而感动。我想,能在这个城市里居住,不是什么偶然,而是冥冥之中的感召与照亮,他们就像一点点微弱的光,聚集在一起,闪烁在城市的角角落落。从黑暗中摸索着走来,这是夜行者朴素生活的写照。置身于黑暗之中,没有忘记去寻找那根灯绳。让灯亮起,让光降临,让希望照亮每一个人,这些微弱的光,便会凝聚起无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