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年的春节已然走远,人们所说的年味也基本上淡化了。有关过年的话题从热烈集中的氛围里,同样像风刮雨过一般,几乎绝迹了。
可我却反其道而行之,想发表一篇过年的文章了。其背景是,年前此文已就,因故未能及时如愿发出。正月将尽,忽重新翻找出来,细品之下,觉得还似有点价值。所以,无虑是否时过境迁,少了意义?但愿发表后能给朋友一点启示为盼。
甲辰年即将收官,乙巳年马上来临。在这辞旧迎新的欢乐时刻,一种多年没有过的感觉袭上心头:真想回老家再过个年。
产生这个想法,还源自于在网上的一组漫画,主要内容表现的是过去过年时节的一些活动。既有年前准备年贷的忙碌场景,又有贴春联、挂灯笼的喜庆;既有雪中走亲串友的温馨画面,又有男女小童燃放烟火炮竹的趣像……欣赏之余,难以把控地就想起了童年的相似经历,更增添了回老家过年的渴望。
掐指一算,已有35年未在老家过年了。记得最后一次老家过年,是1988年从部队转业回来后,1989年的春节。为了回家过年,腊月中旬就开始了有关准备工作。二十九那天,带着老婆孩子,拉着生活用品和年货,高高兴兴地、心情激动地如愿回到了生己养己、阔别十五年的老家,回到了年事已高的老娘身边。
浓浓的年味,已经弥漫了整个村子,就连村西不远处的山,也仿佛笼罩在节日喜庆的氛围里,小时候的盼年、过年、惶年的感觉油然而生,又原汁原味地回来了。除夕之日,领着孩子们打扫卫生,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忙得不亦乐乎,院里院外充满了开心的、喜庆的笑声。
正月初一起五更,放鞭炮,上供,吃饺子,磕头拜年。初二早起姥娘舅舅家磕头拜年,上午陪媳妇娘家串亲戚。初三到初五,去外村走亲访友贺新春。每一天都忙忙碌碌,虽紧张但很充实。
这个年过得隆重热闹,过得温馨团圆,过得非常有仪式感。
转瞬间,又是三十多年逝去。时光荏苒,世事变迁,普遍都说传统的年味变淡了,过年的欲望和冲动降低了,加上禁放烟花爆竹,对过年的话题众说纷纭,抱怨、怀念相互交织,某种角度上讲,反倒成了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精神负担。越是如此,越加重了对过去年节怀念。年纪越大,越渴望能再回老家过个年。
回家过年,过的是一种念想。
家,广义上讲,在哪里居住生活哪里即是家。狭义上论,只有出生成长之地才算真正的家。常言道:爹娘在,家就在。这就向我们更加深刻地诠释了家的概念。
平常日子里,也时常会想家、念家,但并不是十分强烈。只有到了过年的时候,心里就会躁动起来,想家、想爹娘、想亲人、想故乡情的意念会越来越重。这正应了那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想回家过年,其实是一种念想在支撑着,特别是老宅老院,老街老巷,老规矩老风俗,甚至连空中的老气味,都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舒适。置身于此,不啻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离开老家久了,老家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老家。随着爹娘的先后离世,老家就只剩下了一个躯壳,一切感觉突然变得有点陌生。岁数大了,念想也多了,尽管有些事情明知很难实现,可心里钻出来的那种欲望却有增无减,回老家过年即是典型的代表。
回家过年,过的是一种情感。
人,都有七情六欲,尤其是困难年代的艰苦日子,所经历过的酸甜苦辣,由此而产生的复杂情结,更是喜欢去回味,甚至于妄想重新回到那种氛围中。
人的情感,非常丰富,也十分微妙。记忆中,成人之前的年节,虽然宭迫,居多苦涩,更有许多辛酸和泪水,但毕竟开心快乐更多。这其中的情愫和感受不是谁都可以理解,那种特有的滋味让人走心入脉,永远会烙在脑海里。
回老家过年,想的就是这份殷殷之情。有亲情,有友情,有物情,有食情,有温情,也有真情,更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妙情。回到老家,躺在火炕上,那种暖刻骨铭心,坐在门礅上,那种意绵远久长;走在大街上,那种景清晰如昨,登上高坡上,那种爽淋漓酣畅。全家人除夕夜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喝团圆酒,说道喜话,其意浓浓,其乐融融。如此巨大的诱惑力,怎能不让人陡升回老家过年的欲望?
回家过年,过的是一种童趣。
孩子们爱过年,孩子们盼过年,他(她)们爱的是过年那份喜庆和红火,盼的是过年放了假可以尽情地玩耍,自由地快乐。
过去的孩子们想过年,与现在的孩子们截然不同。他(她)们盼的是过年可以吃几顿好饭,饱饱口福;穿穿新衣新鞋,也潇潇洒洒地风光一回。放放鞭炮,玩玩游戏,制造和分享更多的年节快乐;撒撒欢,放开胆子疯狂几天,把童趣释放得一塌糊涂,甚至搞些恶作剧,展现一下淘劣顽皮的天性。正如唐代李约在《岁日感怀》中所描述的:“曙气变东风,蟾壶夜漏穷。新春几人老,旧历四时空。身贱悲添岁,家贫喜过冬。称觞惟有感,欢庆在儿童。”这种年节时所独有的童趣,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并且随着年岁的增大,怀念也会更烈。因此,回老家过年,某种意义上讲,是想回到原来的环境中,去寻找那一份童趣,去重新体验一下昔日的无忧和开心。
回家过年,过的是一种传承。
中华民族讲究传承,文化、道德、生活、规矩、风俗、乡情……凡是有益的都在传承之列。
泱泱中华五千年,孕育创造出了多少灿烂的文明,并且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因此,才有了生生不息的民族魂魄,才有了悠久的历史长河,才有了祖国的日益繁荣昌盛,更有了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过年这个习俗,起源于上古时期的丰收祭祀活动,是一种原始宗教仪式。随着这种习俗的不断延续,与之相关的文化和讲究也逐渐发达丰富,有的形成了严格的、规范的固定格式。在不断探索、总结、发展、创新的同时,一代接一代,一辈传一辈,怀着十分虔诚和敬畏的精神,把这种年节文化原原本本地保留传接了下来。
在城市过年,虽说也尊崇着古老的文化核心内容,但由于环境条件限制,能够坚持的少之又少,很难体现出整体的氛围来。回老家过年,情形大不一样,传统的一套仍在发挥着作用,较好地烘托着老一代过年的那种气氛,影响着下一代人。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过年,更有韵味?更具穿越和庄重感?
回家过年,过的是一种乡愁。
乡愁,是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什么是乡愁?乡愁是故乡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河一水。概括地讲,乡愁就是家乡所有的一切。
老家的年节,更应该是乡愁的集中体现。亲人们团聚在一起,忆往昔,论今日,在幸福中追思苦难,在惬意中回味忧虑,珍惜父母子女情,珍惜兄弟姐妹手足情,珍惜如今的好生活。父老乡亲、发小朋友欢聚在一起,几样小菜,一壶老酒,就着满天雪花,憧憬着瑞雪兆丰年的好年景,逗逗笑话,说说糗事,对家乡的热爱更为热烈深厚,对家乡的前程更加充满希望。
守着老家,守着老念想、老传承、老执念,让乡愁在红红火火的年节里升华,在煎炒烹榨的忙碌中浓香四溢。
“今宵是除夕,明日又新年。爆竹惊残梦,寒蹬照独眠。风霜催腊尽,梅柳得春先。抚景情无限,那能不怅然。”这是明代于谦关于《除夕》的一首诗。深刻描写了作者过年时的心境,诠释了辞旧迎新的情与景的交融,让人遐思遥远,感慨颇多。
心知回老家过年的想法,已经不太现实,但仍愿意去奢望,去憧憬。因为这样足可以弥补一下情感上的空缺,在普天同庆,爆竹除岁声中能够分享到年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