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如今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无疑成为了我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当我们惊叹于科技带来的便利之时,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在非工作状态下,起床睁眼就摸手机,睡觉闭眼还抱着手机,直到手机把我们送入梦乡……只要是清醒的状态,我们似乎一刻也离不开手机了。
有人说:“闲暇三分钟,不摸手机就会觉得浑身不自在。”对此,我感同身受。在日常生活里,所到之处一些机不离手、眼不离屏三五成群的人,随处可见。
在公交地铁上,拥挤的车厢里,哪怕站在过道上,摇摇晃晃的人,手机也很少离开自己专注的眼睛。偶尔看到了不玩手机的,那都是些年迈的老人和幼小的婴儿。
朋友聚会,偶有读幼儿园或小学的孩子参与,孩子只要手机在手,他们就表现得异常乖巧,安静平和。常有朋友自嘲,“孩子对手机是无师自通的”。反之,孩子就会心浮气躁,家长也会难得安宁。有人说,“手机是最好的保姆”,非常形象生动。
手机中的短视频、游戏和社交软件,都是通过精心设计的算法和内容推送,容易让人沉迷其中,导致时间浪费和注意力碎片化。这种成瘾行为不仅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还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记得,我偶然间刷到一个极具冲击力的视频:画面中,将侧卧床上吸大烟的动作与侧卧床上刷手机的姿势并列对比,并配文“一百多年前与一百多年后”,动作何其相似?画面虽只有短短几秒,却犹如重锤击心,令人震憾,发人深省。诚然,对于手机,我们究竟是将其视为实用的工具,还是纯粹的娱乐玩具,这还因人而异。
与一位朋友聊天时,他却说自己近年来听歌和看电影的时间越来越少。只是为了工作,还在勉强读书,而且多半也是合作伙伴的赠书,以前,他的休息时间都在看纪录片、翻书、听歌,整个人的状态是平和沉静的,但如今呢?越来越依赖手机,有事没事就会刷刷短视频,一刷大半天过去了。
“工作压力大,刷刷手机原本是想放松,但谁知?越玩心情越浮躁。深夜失眠的时候,还会因为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而焦虑。”
不只是这位朋友,被刷手机侵占了时间,现实中有类似困扰的比比皆是。就像朋友抱怨的:“短视频刷多了,感觉人都变笨了、变傻了,都不会深度思考了。”
刷手机,看似了解很多东西,实则毫无用处,放下手机后,其实一个也想不起来了。前段时间,有位朋友突然告诉我,他打算戒掉社交媒体了。起因是前一晚,他太累了,什么都不想做。于是就躺在沙发上刷社交软件,快八点躺下的,结果一转眼就十点半了,明明没有做什么?但反而更累了。还因为看了太多碎片化信息,而头昏脑胀,眼睛因长时间紧盯屏幕,也涩痛难忍、视力模糊。
无独有偶,有朋友发现:“社交媒体使用越频繁,我们的大脑就会退化得越严重。”如今的他,一部两小时的纪录片,要花三个多小时才看完,中间会多次丧失耐心,得刷会儿短视频调剂下心情,又或是思考变慢了,需要花更多时间才能理解视频的内容。“大概是习惯了短视频无需思考的节奏,我的大脑也懒了。”
还有朋友说,碎片化信息让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感受力。从小到大,这位朋友的记性都很好,会记得很多年前发生的事情和细节,但自从参加工作后,他就天天泡在手机“碎片化信息”里,睡前看手机,起床看手机,走路看手机,吃饭看手机……几乎连睡觉都抱着手机入梦,每时每刻都与手机相伴,渐渐地,他的记忆开始模糊,甚至连昨天发生的事,也记不清楚,很多事情,回想起来,就像从没发生一样。
不止如此,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常会有种“错觉”,好像时刻都在参与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进步,学习着各种技能,打破各类知识盲区,大脑被塞得满当,但若真静下心来,才发现“啥都没记住”。
还记得上学时,成绩好的同学往往不是死记硬背的人,而是懂得梳理知识体系的人。因为了解了知识间的来龙去脉,才能做到融会贯通,不然,考试一结束就啥都忘了。而碎片化信息,就好比一张张知识拼图,而彼此间毫无关联,拼不出事情的全貌,自然我们见得多了,也忘得快,也难怪有人吐槽“看似了解很多东西,实则毫无用处”。
不过比起“大脑退化”,更让我们后背一凉的是,网络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可信了。还记得之前杨绛先生去世当天,曾有数千篇文章在缅怀她,其中很多都提到了一段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和他人毫无关系。”这段话,被当作杨绛先生的“百岁感言”,在朋友圈疯传,直到有人出来“辟谣”,杨绛先生从没有说过这句话。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有的引发大量争议,后来被证实假的。只为了搞笑和涨粉,又或者是自编自导的闹剧,欺骗完人们同情心后,再轻飘飘地道歉“我只是想赚点流量”,以及网上总是“反转反转再反转”的明星八卦,不计其数。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大量的信息,却难辨真假,久而久之,只能渐渐走向两个极端,要么什么都不相信,要么被耍得团团转,被动围观,当起了“吃瓜”群众。
众所周知,刷手机越刷越上瘾。相信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触,原本点开某软件是为了检索一些东西,但不知不觉,就被主页推荐的其他信息吸引,往往刷了十多分钟后,才会突然回过神来,又或者工作时,手机收到一条提醒信息,就想立刻查看,点开回完消息后,在等待对方的回复时,就顺手刷了会儿朋友圈,朋友圈看到一半,页面又跳出了一条微博热搜,出于好奇就点进去看,还顺便往下翻了翻评论,看看网友们怎么说,退出来后,再继续看了看其他的热搜,等待回到原本的工作时,已经半小时过去了,不得不说,现在的社交软件,真的太让人上瘾了。就像朋友说的,“每次拿起手机,都会忍不住去刷朋友圈,刷完朋友圈又想刷微博、小红书、抖音……已经形成了一套流程,不走完这个流程心里就不舒服。”其实,这正是社交媒体为我们设下的“陷阱”,目的在于,抢夺我们更多的注意力和时间,那些越做越短的视频,越来越触目惊心的标题,越刷越丝滑的信息流,都是为了塞满我们的时间。
同时,刷手机带给我们一种“错觉”,生活很充实,时间没有被浪费。时间久了,我们渐渐就形成了一种惯性,一闲下来,一没事干,就拿出手机,漫无目的地上下滚动着信息,如果游览这些信息会让我们得到休息、快乐或者价值,倒也值了。
但不幸的是,令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刷手机会让自己更累,且越来越难收获满足感,看多了爽点密集的短剧,就希望其他短剧也能在一分钟内进入高潮,习惯了刷短视频“开始即高潮”,就没耐心看完一完整视频,刷多了“三分钟讲完一部电影”,就会觉得两小时《流浪地球》“昏昏欲睡”。
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想起,罗素在《幸福之路》中说的一段话,“充满兴奋的生活,是使人过度消耗的生活,它需要不断借助强烈的刺激,来使人激动,让人以为这种激动,对于快乐是不可缺少的,习惯了过度兴奋的人,就像一个嗜辣成瘾的人,到最后让别人窒息的辣,对他来说却淡而无味。”
记得有一次我参加孩子的家长会,老师现场引用了孩子眼中玩手机的父母:“老师,我告诉你,我爸一回家就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叫他吃饭,他就像没听见一样,吃饭时眼睛都不离开手机。”“我妈总是在吃饭的时候玩手机,饭菜都凉了,她还在那看抖音,也不跟我说话。”“有一次我半夜醒来,看到爸爸在厕所玩手机,微弱的灯光从门缝里透出来。他在里面待了好久,我想他是不是更喜欢手机,而不是我。”……孩子们的抱怨如同利箭,刺痛着家长们的心。
会后,我陷入了沉思,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手机本应是连接世界的工具,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亲子关系的高墙。这不仅仅是孩子们的抱怨,更是对所有家长敲响的警钟。手机的诱惑固然强大,但与孩子的成长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孩子们渴望父母陪伴,渴望父母的目光能从手机屏幕上移落到自己身上,有什么错呢?这是为人父母应该做好的事情,反而成了孩子们的奢望……放下手机吧,莫让手机成为亲子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资深教授钱理群说:“我感到很痛心,手机已经控制了整个中国人,大家都不放下手机,乐在其中,却毫不自知,痛心!我的最大经验就是不用手机,我不参与这些事情,这样我就有很多的时间。手机给你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它实际上是对你思想的一种控制。只不过你自己不觉得,实际上手机在控制你。”
说实在的,刷手机不仅占用了大家很多闲暇时间,而且对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也无暇深度思考。像以前睡觉前,我有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对自己每天做的事情“过电影”,反观自从喜欢上刷手机后,还时不时的熬夜,当然就无暇顾及每天做了什么,也无暇自省自悟了。其实,刷手机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度”。雷军曾在《信息简史》的序言中说,“在投身互联网的三十年里,他愈发地感觉到,信息所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人类之前五千年的财富总和。”尽管梳理了这么多手机的负面影响,但笔者依然认为,刷手机本身没有错,也并非“洪水猛兽”,重点在于“适度使用”。
我们知道,现在智能手机设计越来越好看,配置越来越强大,功能越来越齐全,还一直在突破摩尔定律的极限,更新迭代快,可是谁能想到最近欧美一些用户,开始返璞归真,主动抛弃智能手机,而选择使用“笨手机”。
这种“笨手机”功能非常简单,只能打电话、发短信、查个地图,最多打个车,没有其他功能。现在不仅大人在用,还给孩子买,相当受欢迎。因为智能手机会让人变得越来越笨,而“笨手机”则会让会变得越来越智能。从原来大哥大,到后来的诺基亚,从原来的普通手机,到现在智能手机,现在的一部手机不管是工作、生活、娱乐、游戏基本都能满足,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手机都已经变成身体的一部分了。不管发生什么事,你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自己的手机。不过我们在享受智能手机给自己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大堆棘手的问题,如果控制不好,还会引发一定的社会危机。
我们常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满足,一种是分泌多巴胺,带来的成瘾性满足,短暂而刺激;另一种是分泌内啡肽带来的充实性满足,持久而平和。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越是层次低的人,越喜欢成瘾性满足,通过寻找各种噱头,而让自己快乐。比如游戏、电影、电视剧、综艺、短视频等等。越是层次高的人,越喜欢充实性满足,通过寻找各种成长而自己快乐。比如读书、跑步、健身、学习。可成隐性满足,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让人满足的阀值在上升。比如今天,我刷了十几分钟短视频,明天我会刷半小时才能快乐,过几天就是几小时,让人成瘾,沉溺其中,忘乎所以,不能自拔,特别是短视频平台,用的都是算法,它会根据你的喜好,主动推送你喜欢的内容,更会让你嗜瘾成性,欲罢不能,最终导致“抖音脑”的产生。
如果长时间观看,无止境的短视频,会让人丧失长时间的专注力,从而让你,再也无法从事长期专注的付出,才能收获的事情,变得越来越短视,越来越功利,越来越浮躁,这就是所谓的抖音脑。可是呢,但凡任何伟大的事情,比如创业、科技、发明等等,背后需要的都是长期的付出,持之以恒,心无旁骛,专心专注,只有这样才能成功。更可怕的是,现在孩子也越来越离不开手机,要么是玩游戏,要么刷短视频,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可如果一个家长,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那么大概率你会发现,孩子的天性,就是怕苦、怕累、怕学习;又懒,又馋,又贪玩。时间一长呢,孩子慢慢就离不开手机,不愿意沉下心学习,从而变得厌学,甚至厌世,喜欢攻击,浑身充满戾气。
《道德经》中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想要对抗“抖音脑”,就要反人性、逆人生,少看短视频多看书,少玩手机多学习,少玩网游,户外活动多参与,少追求多巴胺,多分泌内啡肽。这就像跑步一样,刚开始确实会很累,可你跑上三四圈之后,就会身心舒畅,一旦成为习惯,你就超越了绝大多数普通人。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人人沉迷于手机,沉溺于短视频,则会像吸食精神鸦片一样,嗜瘾成性,娱乐至死,不仅会降低这个民族的智商,摧残人的心灵,更会让人香臭不分,黑白不辨,是非不明,最后不但科技无法进步,经济无法提升,还会瓦解道德,肢解文明。
现如今,我们很难完全摆脱当下大环境的影响,但至少可以学习利用一些技巧,让自己刷手机少一点“身不由己”。
首先,要严格自我管控,是放下手机的核心。俗话说,管好自己,天下无敌。远离手机控,还己自由身。根据自己的生活的情况,给自己设定一个合理的小目标,坚持每天、每周、每月都有固定的时间,不碰电子产品。在现实生活中,网上冲浪越久,越容易焦虑,甚至不知道焦虑到底从何而来,所以现在每天下班后,只要没有急需处理的工作,无需时时、处处、事事盯着手机的动态,我都会把手机放到一边,做做饭,翻翻书,陪家人唠唠嗑,出门散散步,暂时免受外界的干扰,回归家庭生活,能很好地平复自身的焦虑。
其次,要专注兴趣爱好,是放下手机的关键。结合自身优长,找一件需要专注的小事,坚持下去。既可转移焦点,又是成长之需。破解刷手机上瘾的良方,就是在闲暇时光有事可做。因为想让土地不长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生活中,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每周要读书四天,剩下三天写写字,具体哪天读书,哪天写字,读多久,写多长,都看心情决定,但重要的是,坚持。即便最初只有十分钟看书写字的耐心,但坚持久了,耐心就慢慢变成了半小时一小时,更神奇的是,人的心静了。
罗素说过:“所有伟大的著作都有乏味的章节,所有伟人的生活都有无趣的时候,生活幸福的基础,就是要有一定忍耐无聊的能力。”而坚持做一件小事的过程,就是培养我们对无聊的耐受力,所以,我们可以去找一件自己感兴趣,需要专注,起步不太难的小事,一点点地坚持去做。
第三,要提升甄别能力,是放下手机的基础。人们常说,因噎废食不可取,但一定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对于手机使用也一样。对互联网上的信息,保持好奇,也保持怀疑,绝不能沉迷其中。我们都知道,真实人生,总是细节繁多,复杂难言,所以,即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很难看清事情的全貌,更何况是虚拟的网络世界,因此,请记住信息差将永远存在。不论一个新闻的言论多么逻辑自洽,都未必是全部真相,掐头去尾,可能就是另一个故事,所以,和自己无关的事,看看就好,和自己有关的事,多保持一点怀疑,看再多别人的生活,也比不上踏实地去过好自己的人生,希望我们多过真实的人生,少沉溺手机网络的世界。
纵观当下手机“泛滥”的现实,若不能及时、正确、认真地对待手机使用问题,不管是我们大人自身,还是成长中的孩子们,都是个棘手的问题,这不仅关乎个人和家庭的幸福,甚至关乎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其后果无异于一百多年前侧卧床上吸大烟产生的危害。为了千千万万个幸福的家庭,也为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并引导孩子们正确使用手机,让手机成为我们助力成长的工具,而非消磨身体和意志的“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