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生活感悟
文章内容页

那个夜晚,一位作家在我骨头刻下印记

  • 作者:枫婷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5-05-23 19:02:39
  • 阅读0
  •   五月的晚风,轻轻吹拂着多功能室土黄色的窗帘。暮春的暖意让我更加期待他的到来。这一天,我渴望已久。

      就在这样一个生长与希望的季节里,那位从乡村走出来的70后作家——黎贵先生,缓步走上台,我一眼望去,不禁怔了怔——没有想象中的西装皮鞋,只穿着一件洗得已发白的浅绿色T恤,戴着一副旧眼镜,头发间杂着银丝。这身打扮不像是来做讲座的作家,倒像是刚从田间回来歇脚的乡村教师。在这暮春的夜风中,他用朴素可亲的化州方言,分享着他的人生成长经历。

      文学火种的燃烧源于热爱

      故事来到他第一次的中考落榜后,摆在少年黎贵面前的选择残酷而现实:是拿起屠刀走向腥膻的肉铺,还是执起香烛成为白事的道士?又或者,赌上尊严复读?当第二次落榜的打击再次来临时,连复读都成了奢侈——要读高中,除非支付相当于普通家庭半年收入的900元代培费。“知子莫若父”,儿子心底对读书的渴求,一个老父亲又怎会不感受到?于是,生活再艰难,父亲最终还是给儿子筹够这900元的代培费。这笔钱也最终成了他文学生命的第一笔投资。说到这里,我感到一种熟悉的战栗。黎贵老师两次落榜,村里面难道没有人会说闲话吗?我也曾因成绩下滑被亲戚劝说“不如学门手艺”,也曾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没用的闲书”。此刻我突然明白,原来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少年:被现实围剿,却固执地在字里行间修筑堡垒。

      当他说到在大学文学社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时,我的笔记本上已洇开一片汗渍。那些在晚自习偷偷写下的诗,那些被班主任没收的小说,此刻都化作喉咙里的硬块。或许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它让两个相隔二十年的灵魂,在某个五月的夜晚,通过同样的战栗认出彼此。多功能室的灯光刺痛我的眼睛,此时我才发现自己的指甲早已陷入掌心。那个曾经被村人嘲笑的少年,如今正坐在光里。而我终于懂得,有些选择不是为了对抗世界,只是为了不背叛那个在黑暗中仍然渴望阅读的自己。

      我想到了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白云为什么要从山峰飘浮而出?“无心”——没有为什么,那只是源自生命的本真召唤而已。现在,他坐在那里,没有华服,没有豪语,但整个人就是一首最朴素又最锦丽的关于“热爱”的具象诗。对文学,他一如陶渊明所说的“性本爱丘山”般天然亲近,又似“复得返自然”般终得其所。我突然明白——有些热爱不需要理由,就像飞鸟眷恋天空,草木向往阳光。纯粹的热爱往往没有“为什么”。

      文学火种的传递来自良师

      在1992年的秋天,一位身怀着对文学的热爱的少年背着书包再次返回了校园。

      成为代培生的黎贵同学,内心始终笼罩着一层阴影。走在校园里,总觉得别人投来的目光带着审视,尤其是在女生面前,他甚至不敢抬头对视。那时的他,像一棵被风雨压弯的幼苗,沉默而脆弱。然而,命运总会在最黯淡的时刻埋下转机。他遇见了那位语文老师——他不像其他人只关注成绩,而是敏锐地发现他的文字里藏着独特的思考。那一刻,他第一次感受被看见的力量。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开始尝试写作,把无人诉说的心事倾注在纸上。后来,他的文章在征文比赛中屡次获奖。当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红榜上时,这个高中少年,脊背不自觉地挺直,目光更加坚定。在这里,我仿佛看到那个场景的再现。

      说到语文老师,我的内心再次翻滚起来,我觉得转来化三中的最大的幸运就是遇到了我现在的老师李桐韵。我曾以为语文课不过是考点的堆砌,直到遇见她——一位能让《赤壁赋》的江风穿透千年吹进教室的老师。她的课堂没有PPT的冰冷复读,而是用苏东坡的豁达、李清照的孤傲,为每个汉字注入灵魂。 在应试教育横行的时代,她坚持用热情为知识保鲜,发散着我们的思维。

      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一位真正懂自己的老师,是人生莫大的幸运。教育的意义,或许正是如此——在最迷茫的时候,有人为你点亮一盏灯,让你看清自己的路。

      文学火种在现实的土壤生根发芽

      在求学的道路上,黎贵老师曾写了两份至关重要的申请书——一份是为了减免高昂的代培费,另一份是为了争取转专业的机会。这两份申请书,不仅仅是几页单薄的纸张,而是他阅读积累的具象化体现。并非所有人都有勇气提笔写这样的申请,因为那意味着要把自己的困境、渴望和决心毫无保留地摊开,接受他人的评判。而他敢写,恰恰是因为阅读给了他底气,这些文字早已在他心里埋下了信念:人不能等待机遇,而要创造机遇。申请书的通过并非侥幸,而是实力使然。那些深夜伏案阅读的时光、那些反复推敲的词句,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回应。“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人”——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打动人的从来不是运气,而是文字背后那份真诚与力量。当他拥有这种能力时,世界似乎真的会为他让路,天地万物都仿佛在助力他的成长。“厚积薄发”这个成语成了他生命中最贴切的注脚。而我自己似乎并没有写过申请书的经历 ,但是我深知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可能。

      这两份申请书,不仅是求学路上的关键转折,更是写作能力的一次实战考验。从小历经波折的他,没有向现实低头,而是用阅读和写作武装自己,最终呈现出一种积极、独立、充满热忱的生命状态——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故事还没有结束,但是到了这里,我已感慨万分,相聚已然是缘分,在这个特定的时刻,黎贵老师的分享,让我对阅读、写作以及人生有了更深的感受与理解。

      就像黎贵老师少年时喜欢的武侠小说那样,“长剑短剑,我们无法选择,聪颖迟钝,我们也无法选择,我们所能选择的,就是握紧了手中的剑,然后不懈怠的前进,再前进……”

      一把雕琢灵魂的刻刀

      讲座结束时,五月的夜风忽然掀起窗帘,似乎在为我们谢幕。我摸了摸自己的手臂——那里明明没有伤口,却隐约传来刻痕愈合的痒。夜已深了。我站在多功能室的门口,望着那群急切围着黎贵老师要签名的同龄人,突然意识到——那个曾经蹲在工地看书的少年,如今已站在光里;而此刻的我,正站在他当年的黑暗中。但有什么关系呢?被刻在骨头上的字,从来不需要光也能被照见。

      当年的父亲用900元代培费买下的不是一纸文凭,而是一把雕琢灵魂的刻刀。今晚这场讲座给我的也不是答案,而是一把雕琢灵魂的刻刀——刻刀面上是空白,但骨头里已刻下印记!(指导老师:李桐韵)

    【审核人:雨祺】

        标题:那个夜晚,一位作家在我骨头刻下印记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uibi/shenghuoganwu/24419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欣儿欣儿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5
      • 获得积分:113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112.49.165.*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