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人物散文
文章内容页

医脉长流 道承千古

  • 作者:张启平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5-05-18 16:11:47
  • 阅读0
  •   王学函,男,主任中医师,霍山县首届名中医,现任霍山县中医院内二科(糖尿病脾胃病科)主任,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内分泌学会委员,六安市内分泌学会常务理事。曾先后在安医附院内科和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进修,擅长中医内科、内分泌、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的诊治。

      一、杏林世家的火焰

      安徽省霍山县单龙寺镇的山风裹挟着药香,拂过王家老宅斑驳的墙垣。檐角悬挂的铜铃随风轻响,仿佛在吟诵一个延续八代的医学密码。1974年诞生的婴孩,注定成为这串密码的继承者——曾祖父王子安的名字镌刻在《霍山县志•霍山名医传》里,火塘边父亲碾药的身影,是少年王学函最初的医学启蒙。

      “白术三钱,茯苓五钱,甘草两钱”,药屉前的少年握着戥子,指尖在泛黄的《汤头歌诀》上逐字摩挲。暑假清晨的露水未晞,他便跟随父亲爬山涉水,白马尖采挖石斛,陡峭山壁上,父亲的话比山风更清晰:“医者眼中没有草木,只有天地经络。”1998年考入安徽中医学院时,整个山村燃起鞭炮,乡亲们送来一筐沾着泥土的黄精——这是血脉的传递,更是乡土的寄托。

      二、大别山下的淬炼

      2000年的霍山县中医院门诊楼尚显陈旧,王学函白大褂口袋里永远揣着三样东西:听诊器、血糖仪和牛皮封面的笔记本。凌晨三点的急诊室里,他在泛黄的纸上写下:“眩晕患者,舌苔厚腻如积雪,当从痰瘀论治。”值班室铁架床的弹簧声,混合着走廊里推车滚轮的响动,构成年轻医生成长的变奏曲。

      2008年在北京朝阳医院进修期间,他亲历现代医学的精密震撼。当看到荧光显微镜下胰岛β细胞的凋亡过程时,这个来自深山的医师突然顿悟:中医的“消渴”与西医的“糖尿病”,原是同一病症在时空长河里的两面投影。深夜的宿舍里,他拆解《临证指南医案》的辨证逻辑,将基因测序图谱与脉象图谱并置观察——中西医的鸿沟,在某个星光璀璨的夜晚悄然弥合。

      三、悬壶济世的光影

      1、生命的谜题

      2013年冬,但家庙镇的一卫姓妇女蜷缩在病床上,苍白的脸像被风霜侵蚀的纸片。五年来辗转求医,输血袋悬挂成生命的钟摆,却始终找不到贫血的源头。王学函的手指触及其腕脉时,突然想起《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的箴言。

      当得知患者二十年前产后大出血的往事,他眼中闪过破晓般的光芒——垂体MRI检查证实了席汉氏综合征的诊断。停止输血的第七天,晨曦穿透病房纱帘,卫平荣脸上泛起十年来第一抹血色。

      2、蜕变的奇迹

      2016年门诊室里,26岁的患者朱女士低头绞着衣角,170斤的躯体承载着蜡黄的面庞、稀疏的眉毛,在王学函眼中却是清晰的病理图谱。

      “医生...我是不是没救了?”朱女士声音发颤,指甲在衣角掐出月牙形的褶皱。王学函轻轻按住她浮肿的手背:“小朱啊,你看这片绿萝——”他指向窗台,“缺水的叶子会蔫,但浇对了养分就能重新挺起来。”

      当化验单显示TSH值高达68时,母亲突然跪倒在地:“求您救救孩子!”王学函连忙搀扶:“大姐快起来,这是最常见的激素问题。”他举起药盒比划:“每天这片小药丸,就是给身体加油的门钥匙。”

      半年后诊室门被轻快叩响。“王医生!”穿鹅黄碎花裙的小朱姑娘拎着喜糖进来,睫毛上还挂着泪珠:“您看我的婚纱照……”她翻开相册突然深鞠躬,“要不是您发现我血检里那个小数点……”王医生用钢笔轻点她额头:“是你自己坚持每天6点服药,这功劳我可不敢抢。”

      诊室窗台上的绿萝见证着这场蜕变:一又四分之一片优甲乐的药片,竟能重塑整个人生。

      四、战疫长夜的火种

      2020年除夕夜的霍山飘着冷雨,发热门诊的玻璃窗凝结着水雾。王学函在防护服里垫着成人纸尿裤,护目镜后的双眼布满血丝。当首位疑似新冠患者出现时,他写下全县首张“清肺排毒汤”处方,药香与消毒水味在廊道里交织。作为中医救治组组长,他带着团队走遍县辖各个乡镇,教会村民用艾叶烟熏作防疫屏障。

      最艰难的时刻,科室仅剩3名医护人员。护士长汪莉记得那个暴雨夜:王主任刚结束24小时发热门诊,又冒雨骑车回病房抢救酮症酸中毒患者。监护仪的绿光映着他两鬓霜色,白大褂下露出半截没来得及换的睡衣。

      五、糖医联盟的星火

      在糖尿病患病率达11.6%的中国,霍山这个山区小城正进行着一场静默的革命。每月25日,中医院礼堂飘出山药糕的香气,200余名“糖友”跟着王学函练习改良版八段锦。“涌泉穴贴肉桂粉,胜过十剂胰岛素”,他举着麦克风的样子,像极了山乡夜校的教师。

      诊室里,72岁的张大爷看着动态血糖仪惊呼:“这小圆片比山雀还灵巧!”硅基传感技术每5分钟传回血糖数据,与脉诊结论在电脑屏上形成奇妙的共振。当胰岛素泵遇上穴位敷贴,当免散瞳眼底照相技术对比着《审视瑶函》的眼科理论,古老医学在现代科技中焕发新生。

      六、石斛花开的新章

      获得“霍山县科技进步奖”的夜里,王学函在实验室凝视培养皿中的石斛幼苗。这项将霍山石斛配伍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耗费团队1800个日夜。窗外大别山的轮廓如脉象起伏,他忽然想起儿时父亲说的话:“好药要和着心火熬”。

      科室走廊的照片墙上,两张证书被反复摩挲出岁月的包浆:2011年葛根素配伍开博通研究三等奖,2013年石斛组方研发三等奖。年轻医生们不知道的是,证书背后是327例失败病例的积累,是900余次药物配比的重组,是传统验方与现代药理的无数次对话。

      七、长明的灯

      五十二岁的王学函仍保持着深夜读书的习惯。案头《伤寒论》与《内分泌学》并立,页边批注密密麻麻如经络交错。窗外汉代的衡山王墓沉睡千年,而中医院糖尿病科的灯光永远明亮——这里传承着八代医者的星火,涌动着古今医学的江河,更守护着大别山麓几十万百姓的生命甘泉。

    【审核人:雨祺】

        标题:医脉长流 道承千古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anwen/xieren/243510.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涵云涵云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5
      • 获得积分:107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112.49.165.*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