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田园散文
文章内容页

去三潭,摘枇杷

  • 作者:叶炎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5-05-21 16:04:13
  • 阅读0
  •   小满将至,皖南的晨露尚未散尽,新安江面上浮起一层薄雾,像一匹揉皱的素绢,裹着两岸青山蜿蜒向前。这样的时节,总使我念起三潭的枇杷——那些缀在绿海深处的金疙瘩,该是又压弯了枝头。

      位于徽州歙县的绵潭、漳潭和瀹潭,是黄山脚下三个依山傍水的自然村落。岁月将它们打磨得温润如玉,青石板阶缝里钻出几茎野草,白墙黛瓦的檐角挑着半阙山歌,炊烟袅袅,枇杷飘香便漫过江面。得天独厚的云雾山水和冬暖夏凉的湿润气候,孕育出享有盛誉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三潭枇杷,皮薄如蝉翼,果肉凝着琥珀色,轻咬一口,甜汁便化作山泉叮咚,在舌尖淌成一首清甜的民谣。

      一边是陡峭的山坡,一边是清澈的江水,通往三潭的道路没法宽畅。车子沿着素有“新安江画廊”的沿江山道缓缓而行,大家一边欣赏着如画的景色,一边贪婪着天然的氧吧,倒也是惬意。

      车过山坳,忽见江湾处腾起一片片金霞,漫山遍野的枇杷树在晨光中摇曳,累累果实垂成金色的帘幕,连新安江的风都染了蜜色。绵潭村口的停车场上早已停满了各式车辆,大都挂着苏浙沪牌照。农贸集市上竹篾编织的丰收拉开了帷幕,篾筐里卧着带露的"大红袍",簸箕中堆着浑圆的"光荣种",老奶奶用晒成古铜色的双手,将枇杷叶垫在箩筐间,像给待嫁的女儿梳妆。

      “尝尝我们家的白沙枇杷吧,我还要去江对面旅游公司打工呢,击鼓迎接游客。”扎着蓝花头巾的村姑张春花递来果篮,指尖还沾着草木清香。剥开薄如宣纸的果皮,晶莹的果肉颤巍巍的绽开,甜中沁着微酸,恰似徽州女人汗珠里的滋味。吆喝声里裹着浓厚的方言,京城来的老茶客在讨教枇杷存储诀窍,武汉的摄影师正将满筐金黄框进取景器,三五个来自金陵的孩童蹲在竹匾旁,数着谁家果子上星状绒毛最密。

      我们跟着汪大爷往山腰去,石径缝里钻出几簇车前草。老人扛着一米来长的带钩木杖,杖头包浆温润,不知勾落过多少春秋。“春采明前茶,夏摘黄金果,秋晒红灯笼,冬酿柿子酒,这就是我们的一年四季。”他笑声豪爽,笑出满脸沟壑,山风掠过他褪色的蓝布衫,翻出岁月浸染的盐霜。汪大爷教我们托住果柄斜剪,一声"咔嚓",金果子便滚落掌心。高枝上的枇杷够不着时,木杖便起了作用,轻巧一勾,枝桠便俯身相就,恍若老友重逢的颔首。竹篮渐渐丰满,挂在枝桠的木钩吃重地呻吟,惊起几只白颈山雀。

      歇晌时分,一排竹篓歇在枇杷树下。村妇们掏出艾草染绿的青团,就着自带的茶水下咽。有位老伯竟摸出陶埙来,吹起优美动听的徽州小调《牧牛花鼓》,埙声混着蝉鸣在枇杷树林里游荡。

      日偏西头,我们的竹篓已盛满暮云般的金黄。归途遇见一群挑担的汉子,扁担弯成弦月,箩筐里睡着熟透的"朝宝珠"。他们踩在青石板上,脚印里开出潮湿的花。江面掠过运枇杷的舢板,船娘的红头巾掠过水面,搅碎一江鎏金。

      暮色漫过山脊时,家家檐下亮起竹灯。收购站方根清老爷爷的电子秤将山野的馈赠换算成数字,一笔一笔,清清爽爽;冷藏货车发动机的轰鸣声惊起夜鹭,一筐筐一箱箱枇杷即将开启它们的长途快递之旅——去往北方的瓷盘,南方的冰盏,去见证更多唇齿间的惊叹。

      我们抬着装满枇杷的竹箱下山,江风送来零星的渔火。忽然懂得,何谓幸福,不过是汗水与收成季复一季的兑现;所谓快乐,不过是土地与村民年复一年的唱和。当第一颗枇杷在齿间迸裂时,那清甜的汁液里,淌着整个春天的云雾,夏天的骄阳,还有那些沾着晨露的劳作时光。

    【审核人:雨祺】

        标题:去三潭,摘枇杷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anwen/tianyuan/243926.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要战通要战通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31
      • 获得积分:619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112.49.165.*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